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科教体育
非洲田埂上的“中文课”
中新网湖北
2025年10月22日 16:00
2025年10月22日 16:00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22日电 (张佳琴 童虹宇)金秋时节,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的实验田里稻浪翻滚,一片金黄。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孩正俯身田间,耐心指导当地学生进行水稻收割——她就是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2020级毕业生苏芸芸,目前担任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最年轻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教师。这位“95后”姑娘用“中文+农业”的深度融合模式,在非洲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中非教育合作与民生改善的青春乐章。

  这片希望的田野,源自一个创新的课堂——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中文+农业(水稻种植)”特色教学班。这是孔子学院与中国援乍得农业技术项目专家组联合打造的重点项目,面向乍得全国招生,创新性地将中文教学与农业技术培训有机结合。项目专门开辟的实验田与教室仅一步之遥,真正实现了“课堂学理论,田埂践真知”的教学理念。这种“理论+实践”“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边界,使中文学习从单纯的语言符号转化为促进当地发展的实用工具。

  在这个独具特色的课堂上,苏芸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项目骨干教师,她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在完成基础中文教学和农业理论知识传授后,她与团队一起为学生分发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质水稻种子,并带领学生走进实验田,开展从土壤改良到丰收收割的全流程实践。翻土、施肥、育苗、移栽……每一个环节,她都在农业专家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既准确翻译专业术语,又亲身示范操作要领,确保学生真正掌握种植技术。

  “从改良土壤到喜获丰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孔子学院、农业专家组和学生们的心血。”苏芸芸感慨地说。辛勤耕耘,终迎硕果。教学班学生IZAYA NGAM HONORÉ将在创新课堂的所学应用于自家田地,用分发的种子成功培育出105公斤水稻。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不仅印证了教学成效,更让“中文+农业”的创新理念深入人心。

  从教育创新到民生改善,项目的意义远超课堂之外。这一特色教学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中非教育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它通过“语言+专业”的融合创新,将教育资源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力量,推动中非合作从宏观项目共建延伸到微观个体赋能,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的合作目标。

  在乍得的日子,苏芸芸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了家乡的温暖。她的行李箱里总是装着家乡的辣椒面,那是她在异国他乡的慰藉。课后与同事一起做饭聊天,分享课堂趣事,这些平凡而温暖的时刻,让远在非洲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息。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她总是积极参与:端午节与师生共享粽子,春节参加中国驻乍得大使馆新春招待会,与援乍医疗队共度除夕……这些活动让她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

  自2024年9月赴任以来,苏芸芸的身影活跃在多个舞台。她不仅承担着恩贾梅纳大学中文系的教学工作,耐心指导零基础的一年级学生,还参与中国石油乍得公司本土员工中文培训,帮助当地员工提升职业能力。在文化传播方面,她同样是重要角色,既是“汉语桥”比赛和中文歌曲大赛的主持人,也是大使馆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用青春的声音向非洲朋友讲述中国故事。看着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专注,在文化活动中积极投入,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日益加深,她感到无比欣慰。如今,她已开启第二个任期,继续以青春之力,在中非交流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从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法语课堂到乍得的田间地头,苏芸芸用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她的故事,不仅是三峡大学“学以致用、服务世界”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更是中非教育合作中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非洲大地上,这位中国姑娘正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中非友谊的种子,见证着它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