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31日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既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区域营商环境的关键标尺。今年以来,江汉区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持续发力,将“风险分级管理”与“全链条追溯体系”有机融合,以精准监管和智慧赋能,不仅为市民的“舌尖安全”筑起铜墙铁壁,还为企业减负松绑、提升效能,推动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真正实现了食品安全与营商环境的“双赢共舞”。
精准画像,分级施策
过去,食用农产品监管长期处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放模式,监管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拉网式排查,却因目标泛化而难以精准发力,广大经营主体也被频繁的检查压得喘不过气。
面对这一痛点,江汉区决心转变思路,以智慧手段重塑监管逻辑,创新构建起一套“三级四色”风险分级管理体系,如同为监管工作装上了“智能导航”。
该系统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建立在多维数据融合分析的坚实基础之上。它一方面紧密对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高风险品种名录,另一方面深度融合本辖区的历年抽检数据、舆情动态与季节特点,对辖区内农产品经营主体及产品品种进行精准“画像”,并进行“红橙黄绿”四色分级形成动态风险地图,使风险分布一目了然。监管人员据此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低风险主体减少检查频次,赋予更大自主发展空间;对高风险主体则加大检查力度与深度,确保问题隐患及时排查整改。
风险分级管理实施以来成效显著。高风险品种抽查批次明显增加,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同步上升,重点主体问题整改率达到100%,反映出监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低风险企业迎检时间平均减少约60%,切实减轻了运营负担。一家连锁生鲜门店负责人表示:“现在每年能节省两万多元的人力成本,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质量管理中,顾客的信任度也随之提升。”
一码溯源,全程透明
如果说风险分级是为监管指明了方向,那么构建全链条追溯体系,则是夯实食品安全根基的关键工程。真正的安全,必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知、可溯、可查。为此,全区全力拥抱数字化浪潮,全面推行以“鄂食安”智慧平台为依托的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追溯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打破信息孤岛,连接起生产者、经营者、监管者与消费者。现在,企业可以在线上便捷上传进货凭证、检测报告与产地信息,为产品赋予“电子身份”。而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只需掏出手机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便能轻松了解产品的“前世今生”,这种“指尖上的透明”极大地增强了消费信心,一位正在购物的市民表示:“以前买东西全凭感觉,现在扫码能看到‘体检报告’,心里踏实多了。”同时监管部门也能实时调取数据,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构建起透明可信的食品安全闭环。
截至目前,“鄂食安”平台已归集超过5000条追溯信息,覆盖全区85%以上的重点经营主体,一个庞大、鲜活、可信的食品安全数据库已初具规模。这套“追溯体系+智慧平台”的双轮驱动,不仅降低了企业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跨区域经营成本,更通过提升整体市场信任度,激活了消费潜力,为守法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企携手,服务赋能
精准的监管与透明的追溯,构成了食品安全的“硬骨架”,而优良的营商环境则需要充满温度的“软服务”来填充。江汉区没有止步于监管方式的革新,而是进一步将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乃至“发展合伙人”延伸,推出一系列“靶向帮扶”与“政企共治”举措,致力于激发市场内生动力。
“靶向指导”精准滴灌,补齐能力短板。监管中发现,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商户和高风险品类经营者,其问题根源往往在于管理能力不足、合规知识欠缺。江汉区变“被动查处”为“主动辅导”,针对高风险主体开展专题培训。同时,对于在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环节存在薄弱点的商户,上门一对一指导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而对于那些长期保持低风险等级且追溯体系运行完善的企业,则开辟了“信用加分通道”——连续六个月合规的企业,可主动申请降低风险等级,享受更多的政策便利,形成“守信受益”的良性循环。
“政企共治”创新机制,拓展效益空间。江汉区积极引导市场主体从被监管者转变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动参与者,在全区所有农贸市场执行“先快检、后销售”机制,在学校食堂、养老机构等重点单位,全面推行“菜单预审制”,为食品安全设置一道道“安全防线”。这种“政府主动引导+企业精准落实”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清晰掌握合规标准,避免因不了解政策导致的违规风险。同时,将快检、预审等流程前置化,相当于为企业安装了一台“效率加速器”,减少了企业后续整改成本,显著提升了日常运营效率。
江汉区用“风险分级+追溯体系”织就了一张食品安全与营商环境互促共赢的防护网,让市民吃得放心,让企业运营舒心。展望未来,江汉区将持续完善风险分级指标与追溯系统功能,将预制菜、冷链农产品等新业态纳入监管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书写更加出色的治理篇章。(完)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