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31日电 在鄂东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浠水县,有一位被群众亲切称为“泥腿子”法官的程呈友。29年前,这个农村娃因一场家庭纠纷见证法官用公正化解矛盾,在心中埋下“为民讨公道”的种子;29年后,他已成长为浠水县人民法院副院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等多项殊荣,在2000多件家长里短的案件中践行初心,让法律成为照亮百姓心坎的光。

裤脚常沾泥土,案件调撤率超60%,群众那句“这个‘泥腿子’法官不一般,我们服气!”成了他最珍视的荣誉。这位扎根基层的法官用行动证明:鞋底沾的泥土越多,与群众的距离就越近。
脚步沉下去案情浮上来
“坐堂问案,功夫在堂外。”这是程呈友坚守的办案信条。他给自己立下铁律——重大案件必到现场,四邻必访。黄泥畈村的泥泞山路、华桂山村的灼热岩石、策湖湿地的粼粼水面,都留下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迹。
2018年盛夏,一起“羊吃树苗”的纠纷闹上法庭。苗圃主老刘与农场主老张因土地界限不清争执数月,矛盾不断升级。程呈友没有坐在法庭里听双方陈述,而是带着卷尺、笔记本直奔现场。烈日下,他躬身测量三个多小时,汗水浸透制服,泥浆糊满裤腿,最终画出精确的界限图。他不仅邀请村干部现场见证,还就地开展普法,让“巡回审判+普法教育”模式在当地一炮而红。
2019年的一起跨村排水纠纷更为复杂。被告家女主人打伤原告老人却拒绝赔偿,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程呈友没有放弃,他钻进被告工作的工厂,蹲在村口老槐树下与村支书沟通至深夜,又三次拨打长途电话给被告外出务工的丈夫。用最朴实的家常话讲透法理情理,终于促成双方和解。
热茶暖人心法理也容情
在程呈友眼中,法官不应是冰冷的裁判机器,而应成为有温度的矛盾解铃人。
他的办公室常年备着热茶、毛巾和急救药箱。“老百姓带着火气来,得先给他们降降温。”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他对群众工作的深刻理解。
2016年寒冬,一位颅骨凹陷的中年男子冲进法庭欲寻短见。原来,朱师傅在搬运水泥时重伤,车主与货主互相推诿,他急需手术却走投无路。程呈友立即递上热茶稳定其情绪,连夜协调医院收治,又十余次上门调解。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三方和解,让朱师傅及时拿到救命钱。
2020年,一起兄弟争产案摆上程呈友的案头。兄弟俩为父母遗产撕破脸皮,他请来家族长辈与村干部,把账算明白、把情说透。“父母在世你们已并肩尽孝,清明坟头更得你们携手添土。”一句朴实的老话,解开了兄弟俩的心结。
2021年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中,女方疑似患有精神疾病却无力支付检查费。程呈友自掏腰包1600元为其检查,还给孩子买新书包、带吃汉堡。最终,双方尊重孩子意愿达成和解,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悲剧。
他常说:“法官一手托着法律,一手托着老百姓的生活。只有既懂法理又懂人心,才能真正办好案子。”
底线守得牢创新做得实
手握审判权,程呈友始终坚守正义底线,维护司法公正。
2024年,一起限期拆除案中,当事人质疑法院偏袒行政机关。程呈友没有简单下判,而是五赴现场调查,调取规划图纸与相关证据。最终用翔实的数据和法理分析,让双方服判息诉。
在某离婚案审理中,原告企图用重金换取“速判”,被他厉声呵斥:“你这是在侮辱法律!”转而耐心安抚被告女儿并赠送书包,最终促成双方和解。2021年,以该案为原型的公益微电影《小镇法官》公开展播,生动展现了他廉洁自律的品格与责任担当。
“每起案件在我工作中可能只占1%,但对当事人却是100%。”这是程呈友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29年法官生涯的真实写照。
从乡村法官到副院长,程呈友不仅是办案能手,更是司法改革的“拓荒者”。
他主导巴河人民法庭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开设共享法庭、开展“村湾夜话”“巡回审判”。2024年,该法庭案件量同比下降30%,诉源治理成效显著。
针对跨区域行政案件难题,他参与设计行政争议化解中心运转模式,建立12个工作室,有效破除“地域壁垒”。他还积极推进行政败诉案件“一案一书一讲”机制,督促行政机关纠错规范执法。2024年,浠水县法院新收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5.11%,相关经验获最高人民法院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泥腿子’是老百姓对我的最高评价。”程呈友始终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他常对年轻法官说:“鞋底沾了泥,老百姓心里就有你;多听两句牢骚,矛盾就少三分。”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后,他说这份荣誉属于乡亲与同事的共同付出。展望未来,他要带领年轻人多跑现场,培养更多“泥腿子”法官,让法治种子在乡土中国扎根生长。
“法槌落下时,要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觉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公道!”程呈友的话语铿锵有力。这位从田间地头走出的法官,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让法治阳光照进每一个寻常百姓家。(完)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