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黄陂区
抖音10万粉!她把楚剧唱成“潮流”
黄陂融媒
2025年11月06日 15:33
2025年11月06日 15:33 来源:黄陂融媒
分享到:

  夜幕降临

  前川街新村社区

  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的舞台前

  早已座无虚席

  锣鼓声响,大幕拉开

  何菲饰演的崔氏翩然登场

  一袭紫衣,眉眼含戏,莲步轻挪,身段一扭

  将那个市侩泼辣的崔氏刻画得入木三分

  送戏下乡:248场的坚守

  “朱买臣,你开笼放雀快撒手,我不得为你误了我的好前程!”字字铿锵,句句含情。何菲的唱腔圆润清亮,音韵悠长。她将崔氏逼迫朱买臣写休书时的复杂心理拿捏得恰到好处——眼神从凌厉到闪烁,再到最后的决绝,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赢得满堂喝彩。

  这是何菲所在的黄陂区楚剧团今年的第248场送戏下乡演出。“几乎每一场我都参加了。”何菲说,“看到台下乡亲们熟悉又期盼的眼神,再累也值得。”

  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坚守,更是黄陂区文化惠民工程的持续深耕。近年来,黄陂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木兰村戏”品牌为抓手,创新探索“政府主导、专业赋能、群众主演、产业反哺”的文化惠民新路径,持续推动“送戏下乡”,将舞台直接搭到街乡和田间地头,为楚剧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结缘楚剧:乡音乡情滋养的热爱

  何菲与楚剧的缘分始于2002年。当时,12岁的她因一副好嗓子被黄陂区楚剧团选中,成为定向培养生。

  “坦白说,最初对楚剧是陌生的。”何菲回忆。从小学习楚剧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基本功训练让她吃尽了苦头。是黄陂这片土地上浓厚的楚剧氛围,逐渐浸润并改变了她。无论是老戏迷的痴迷,还是下乡演出时乡亲们最直接、最热烈的喝彩,都让她在汗水与泪水的学艺路上,找到了归属感与价值。“是这里的乡音乡情,让我真正爱上了楚剧。”

  双线传播:台上台下都是舞台

  凭借着努力与热爱,何菲从基本功扎实的学员,成长为剧团的中流砥柱。她不仅在湖北省第十二届戏剧牡丹花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牡丹花奖,还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舞台。

  然而,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楚剧也面临着年轻观众逐渐流失、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一次偶然,何菲将楚剧选段发到抖音,意外收获了大量年轻网友的点赞,这让她看到了新的可能。此后,她开始有意识地在抖音上发布楚剧内容,并且定期直播唱戏。从呈现完整的经典唱段,到深入浅出的唱腔讲解,再到充满烟火气的后台花絮与工作日常,她都乐于与网友分享。

  目前,何菲的账号已吸引了10多万粉丝。她习惯将发布的视频加上“黄陂”和“楚剧”的标签。“我希望搜索这两个关键词的人,都能看到我的视频,了解我们的楚剧艺术。”何菲坦言,“我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上楚剧,但是我想让所有人都能知道楚剧。”

  薪火相传:老艺术遇见新观众

  一场接一场的下乡演出,何菲已经坚持了近十年。谈起这份坚持,她说得很朴实:“下乡演出时,你能最直接地感受到观众是不是真的喜欢。当他们全神贯注地看着你,演出结束后还围过来讨论剧情时,那种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她见过老戏迷提前两小时就带着凳子来占座,也见过年轻人通过她的抖音找来看现场,散场后跑来告诉她“楚剧比想象中好看”。对她自己来说,这场持续多年的“送戏下乡”,让她一场一场地把戏越唱越熟,越唱越爱。而对楚剧的传承来说,正是这一场场送到“家门口”的演出,让老观众保持了热情,也让新观众认识了楚剧。

  未来,黄陂区将持续打造“木兰村戏”品牌,推动更多好戏下乡,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这条通过送戏下乡激活传统艺术的道路,不仅让楚剧留住了乡音,更为它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蹚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将艺术的根须深深扎进了民众的土壤,让百年楚剧的薪火,在坚守中愈发明亮,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这就是传承最好的模样。”何菲微笑着说,“老艺术,新观众,永不落幕。”



【编辑:张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