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11日电 今年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统领,主动转变服务模式,全面推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端口前移,由“坐堂行医”向“上门服务”转变,重构乡村医疗服务模式,切实提升居民的健康获得感。
|
资源联动,织密多元协同服务网络
技术下沉优服务。夷陵区建立区级专家下沉基层服务长效机制,实现精准派驻、按需服务。该区对夷陵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7个重点科室资源进行整合,派驻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区级医务人员下沉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入户巡诊、专题讲座等形式延伸服务。2025年上半年,该区累计派驻专家101人次下沉至社区医务室,城区受援社区医务室门诊量同比增长40%;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在辖区基层就诊率达60%。
信息赋能补短板。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一体化应用为主线,夷陵区搭建统一的基层医疗机构数据中心和夷陵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区1家区级医院、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82家村卫生室数据互联。该区依托16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远程会诊、医学影像、心电、临床检验、病理5个资源共享中心,积极推动远程医疗协作与双向转诊。今年来,该区累计完成远程医学会诊近20例、远程影像诊断3.5万例、远程心电诊断近3万例,基层检验送检740例、病理诊断9000余例。
药品下沉强保障。夷陵区新建区域中心药房、审方中心和便民药房,构建药品流转双循环格局,筑牢全域用药双轨保障。该区以区域中心药房为内循环枢纽,统一全区医疗机构用药目录,统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与余缺调度,结合审方中心全流程规范审核,保障基药供应安全高效;以便民药房为外循环延伸,在人口较多、交通偏远的村设置便民药品专柜,承接个性化用药需求与配送服务,在全市率先创新“中心药房+平台公司+医院药房+便民药品专柜”模式,填补非基药供给空白。截至目前,54个村已设便民药品专柜,为10余万村民提供便捷购药服务,实现“基本保障无差别、个性需求有响应”的全域用药服务升级。
场景延伸,搭建全链覆盖服务矩阵
健康管理动态监测。夷陵区通过“分片包村”模式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动态掌握群众健康需求。全区196支家庭医生团队(不含村医)精准连接群众,通过定期走访等方式提供健康宣教、慢病干预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区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95%以上,全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66.44%,重点人群签约率88.5%。
日常诊疗流动延伸。夷陵区针对偏远村组以网格为单位划分服务区域,创新推行“定期巡诊+按需上门”服务模式。乡村医生开展流动诊疗,提供健康体检、问诊配药、疾病随访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借助乡村市集开展集中义诊,同步联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实现诊疗场景从固定诊室到流动服务的跃升。今年来,该区累计开展集中义诊150余场次,服务近10万人次。
应急响应主动前置。全区院前急救资源由区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整合院前急救、急症救治、多学科协作、快速康复等资源,建立区、乡两级创伤救治协作机制,实现全区14家基层医疗机构卒中防治站、胸痛救治单元、心律失常单元全覆盖。明确包含198个病种的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目录及213个病种的区、乡两级转诊标准,开通急危重症绿色通道。
服务升级,夯实专业惠民服务标杆
“三色管理”精准化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根据签约对象的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划分为红、黄、绿三个等级,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精准化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红色代表高风险人群,以临床治疗为主要管理手段,团队长每周随访1次;黄色代表中风险人群,以健康干预为主要管理手段,团队长每月随访1次;绿色代表低风险人群,以健康管理为主要管理手段,团队长每季度随访1次。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积极推进中医技术、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阶梯培育系统化提能。夷陵区依托远程教育、“师带徒”结对帮扶、培训实操等方式,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举办“技能比武+案例研讨”活动,完善基层医生能力提升体系。该区聚焦老年人口,推进中西医结合、康复融入治疗等差异化服务。该区组织乡、村两级基层医务人员开展12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目前全区近190人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70%的乡村医生均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提升入户服务质效。
标准引领规范化管理。建立16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质量提升年”活动,修订下发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建立“月通报、季考核、年总结”闭环质量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双随机”监督检查,核查执业资质,实施不良行为记分,规范行医秩序。此外,该区将老龄妇幼健康纳入质控体系,落实“两癌”筛查、孕产妇管理、医养结合等服务,持续推进规范化管理。通过层层压实责任、动态跟踪问效,为基层诊疗与上门服务筑牢安全底线。(完)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