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湖北鹤峰:“五”键齐按,奏响烟农增收“融合曲”
中新网湖北
2025年11月11日 13:27
2025年11月11日 13:27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近年来,湖北省鹤峰县积极探索出烟粮融合之路的“五”要素,在保障烟叶产量与品质稳定的前提下,开展烟—豆间套作、烟—薯套作、烟—玉米轮作等种植模式,同时配套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储藏等建设,不仅拓宽烟农致富收入渠道,还能有效利用不同作物间的生态互补性,实现“养地、稳烟、增收”的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烟叶产业发展根基,推动粮烟可持续性融合发展。

  “首”在高位谋划、政策引导

  争取地方支持。鹤峰县政府将烟粮融合产业综合体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及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成立烟粮融合产业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各项资金向此倾斜,统一各方共识、集聚各方力量,为粮烟融合工作打基础、塑优势。先后出台了《鹤峰县优质生态基本烟田建设方案》《鹤峰县2021—2025年烟区烟粮融合产业综合体建设方案》等方案,对烟粮融合产业综合体建设有整体的规划思路和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工作措施具体,工作专班及责任人落实到位。

  “要”在规模经营、设施配套

  加快土地流转,提升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水平。该县烟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土地流转,创新采取“烟草行业+乡镇政府+村两委+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形成了“12345”工作法的“鹤峰模式”,全县累计流转土地6万余亩,建成3个万担乡12个千亩村,百亩连片烟田面积占比85%以上,提升了规模化种植水平,创造了宜机化条件。

  加大设施配套,提升土地宜机化作业水平。依托行业烟基设施投入政策,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进核心烟区机耕路建设,累计治理岩壳田、陡坡田1.86万余亩,建设机耕路23.6公里。同时,鹤峰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向重点烟区倾斜,在烟叶主产乡镇累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余亩,为高质高效推进粮烟融合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重”在机械作业、减工降本

  鹤峰县局积极融入行业全力推进“烟叶生产机械化”发展大局,依托行业“首批行业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建设和试点的先发优势,主动作为、开拓创新,聚焦“机艺田服”四大要素全线发力,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减工降本。

  当前,鹤峰烟田冬耕深翻、育苗播种剪叶、整地起垄覆膜、培土植保、编烟上炕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率均达到90%以上,烟田亩均用工16.5个左右,较非综合体内用工减少5-6个。极大激发了烟农自愿开展粮烟融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在创新支撑、增收增效

  在破解如何让烟粮融出效益上,该县积极加强农副产品的加工、物流、储藏和销售等方面配套建设,拓展市场,保证粮食作物产得出、有销路、有效益。其中,综合体内种植的药材主要实行订单生产,其他农副产品,如:红薯饼、红薯糯米球、富硒玉米粉等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销售。

  “贵”在绿色发展、呵护生态

  该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发展理念,在土壤保育与修复、绿色防控、智能烘烤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粮烟融合高质量发展厚植了绿色发展底色。

  常态化开展土壤保育,培肥地力。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绿肥翻压、挖机深翻、施用生石灰、微生物菌剂等多种措施,综合开展烟田土壤保育与修复,确保烟田持续高效产出。

  长效化实施绿色防控,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广绿色高效专业化植保技术,统筹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全县烟田植保无人机应用面积2万亩;全面推广地膜回收,地膜回收资源化利用1.5万亩;全面推广天敌昆虫防控害虫,生防菌剂抑制病害面积达4万亩,让“片片都是生态烟、粒粒都是绿色粮”成为现实。

  数字化提升烘烤质效,降本又绿色。助力“双碳”目标,大力实施生物质燃料替代煤炭烘烤工程,履行行业减碳责任和绿色担当。紧跟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浪潮,烤房装上智能烘烤仪,让“云”上看烤惠及千家万户,融入粮食安全。

  2025年,烟粮融合产业综合体内烟叶主业收入4623.52元/亩。烟后种植高山萝卜亩均产值达1000元/亩,种植可食用油菜薹产值平均1000元/亩,种植蔬菜产值2000元/亩,套种黄豆产值达600元/亩,套种红薯500元/亩,累计非烟作物亩均产值达2013.33元。综合体内烟田亩均产值达6636.85元。

  该县在推进山地烟区烟粮融合中,始终依托山区自然资源优势,秉承“以烟稳粮、以烟促粮”发展理念,积极主动融合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大局,通过成功激活“五”要素,“烟叶+N”融合发挥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巩固,聚力烟田增收、烟农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陈银建)


【编辑:丁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