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12日电 (裴尧)近日,湖北首个司法行政系统AI公法专员“猇小司”在宜昌市猇亭区上线,它集“情绪翻译官”与“数据预言家”于一身,推动法治工作从“事后灭火”向“事前防风”深刻变革,在七大核心应用场景中为传统调解装上了“数字引擎”。
|
在宜昌市猇亭区金牌调解员申树昌调解桌旁,常常弥漫着夫妻争执的怨气、邻里不和的火气。过去,他依赖多年经验揣摩当事人心理,而今,他多了一位“情绪翻译官”。
一次,一对夫妻因家庭财务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表面上,妻子指责丈夫乱花钱,丈夫埋怨妻子管太严。正当调解陷入僵局时,申树昌看了一眼电脑屏幕上“猇小司”实时生成的情绪曲线图。
“很有意思。”申树昌回忆道,“妻子语气强硬,‘猇小司’却提示她的‘悲伤’和‘恐惧’指数很高,而丈夫看似沉默,‘焦虑’曲线却在飙升。”这让他意识到,矛盾的表面是钱,内里却是双方对家庭未来的失控感与不安全感。他随即调整策略,不再纠结于具体账目,转而引导双方描绘对未来生活的愿景。果然,妻子的眼泪夺眶而出,丈夫也终于打开心扉。一场危机,在猇小司的“提示”下,被成功化解。
“猇小司”的本事,不止于调解现场的“读心术”。它接入全区多年的调解案例库,更是一位能预见风险的“数据预言家”。
今年上半年,在辖区某企业工程款结算纠纷案中,面对矛盾僵局和不稳定风险,“猇小司”在系统学习案情后,精准识别当事人情绪爆发根源,迅速制定“特殊时期稳控预案”与“跨区域联动方案”,并为调解员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化解预案。
“它让我们的工作从‘事后灭火’转向了‘事前防风’。”申树昌说,“‘猇小司’就像一台高精度雷达,帮我们扫描出水面下的冰山。”
有一次,在调解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中,“猇小司”根据对话内容,判断一方当事人妥协意愿极低,建议暂停调解,转入诉讼程序。但申树昌凭借多年经验,从当事人一个眼神中看到了转机。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从另一个合作共赢话题切入,最终找到了突破口。申树昌深知,“猇小司”提供的永远是冷静的数据分析和概率预测,而真正的共情、理解与抉择,永远需要人来完成。
如今在民商事调解中心,这位特殊的“同事”正安静地学习、成长,准备在下一个棘手的案件中,再次为自己的“人类拍档”送上关键助攻。(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