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14日电 (周寒飞)以往耗时一两个月的建设工程档案验收,如今在湖北宜昌最短3个工作日即可完成。这一变化得益于宜昌市正在开展的建设工程档案分段验收改革试点。该市通过创新实施“一步一验、一键验收、一体协同、一网贯通、一池共享、一套归档、一图到底”的“七个一”工作法,有效破解了传统档案验收周期长、企业负担重的难题,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探索了新路径。
|
宜昌市打破工程竣工后档案集中验收的旧有模式,依据施工进度将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科学划分为多个验收节点,推行“一步一验”。此举将档案整理质量审核环节前置化、单元化,变“期末大考”为“过程单元测”,显著缩短了项目后期档案集中整理验收的时间周期。
率先采用“先电子、后纸质”的验收方式,是本次改革的核心亮点。试点项目电子资料审核通过后,系统即可“一键”出具档案验收合格意见书,将审批时限从以往1至2个月压缩至3至5个工作日,为企业平均节约25个以上工作日,据估算,可节省约80%的归档成本,助力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改革注重发挥协同效能。宜昌整合部门力量,利用航拍等技术手段跟踪工程进度,通过数字住建云平台实时推送验收节点,提醒并指导建设单位同步上传资料,形成了跨部门、全过程的节点精准管控机制,有效解决了项目分散、人员不足带来的监管难题。
以项目代码和城市统一识别码为驱动,宜昌打通了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个业务系统,实现了工程审批、图纸审查、质量检测等电子资料的线上无缝流转与共享,构建起业务协同、数据融通的新型管理生态,夯实了城市数字底座。
通过构建建设工程电子文件资源池,宜昌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审批文件、设计图纸、检测报告等电子资料集中管理。企业无需重复提交,即可从“资源池”中便捷选取所需文件进行归档,大幅减少了重复打印、扫描和上传的人力与物力成本。
积极探索以原生电子文件接收为特征的“单套制”归档模式,是宜昌面向未来的又一重要尝试。平台具备的电子文件“四性检测”功能,保障了归档质量,为实现电子档案的全程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借助统一识别码,传统的城建档案数据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中的空间要素成功关联,形成了可视可查的城建档案“一张图”。这不仅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服务于城市精细化管理,也为构建数字孪生城市积累了宝贵的“历史底账”。
据悉,宜昌市建设工程档案分段验收改革试点已取得显著成效,并在部分项目中成功实践,获得了市场主体的广泛好评。这项以“七个一”为标志的改革,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效能,更以其深刻的数字化、协同化内涵,为工程建设领域“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宜昌样本”。(完)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