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14日电 (余哲 刘铭 陈宇)第五届“我家住在长江边”主题宣传活动同步启动的“沿着长江看交通”媒体深度采访行13日来到湖北荆州,据长江航道局介绍,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基建疏浚工程近日正式启动,计划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这标志着长江“645工程”最后攻坚取得突破,中游航道“肠梗阻”将打通,宜昌至武汉段4.5米水深航道初通在即,枯水期5000吨级船舶年内可从武汉直达重庆。
荆江二期工程上起荆州玉和坪、下至岳阳城陵矶,整治河段全长247公里,涵盖5个碍航滩段,总投资19.72亿元,是“十四五”期国家内河水运重点项目。作为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程,其建成后将极大释放长江中游航运潜力,完善中国内河航道布局。
绿色筑基,筑牢航道生态屏障
工程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创新采用“生态砖+复合生境模块+人工鱼礁”组合技术,陡峭岸坡变身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既稳固了岸线,又为鱼类营造了产卵育幼的天然乐园,同时实现水质改良与风浪削减双重功效。
“不同于传统水泥硬化模式,我们的生态护岸是‘活’的。”长江航道整治中心工程师介绍,工程广泛应用钢丝网格、生态透水坝等生态友好型新结构,熊家洲高滩守护工程中,建设生态围栏结构,构建适应不同生态功能的多样化生境;周天河段则巧用疏浚弃土“变废为宝”,打造适宜水生物繁衍生息的生境营造区,实现航道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历经2025年汛期考验,已完工的护岸工程结构稳定,有效遏制了江水冲刷导致的崩岸和水土流失。生态监测数据显示,工程区域水质持续改善,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绿色航道建设成效显著。珠江、黑龙江流域等国家多家航道管理单位、部门的工程建设团队曾先后荆江二期工程现场考察调研,将“长江经验”作为内河航道生态建设的标杆范本。
技术赋能,疏浚攻坚破难题
10月底,随着“长鲸3”等大型疏浚船舶进驻,荆江二期工程基建疏浚启动,为年底4.5米水深航道初通按下“加速键”。目前,荆江二期工程各参建单位正全力冲刺年底主体完工目标。
“长江航道有‘动态身高’,航道整治不是固定修路,而是追着河床变形补短板。”现场施工负责人表示。针对荆江河段水深流急、流态紊乱的复杂条件,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多项关键技术,如水下突咀切除、深水急流铺排等技术,借助三维高清声呐实现水下施工精准管控。同时搭建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智慧管控平台,融合无人机巡查、远程视频监控等技术,全方位强化施工区域动态管理,实现工程现场监管全覆盖。
在助力智慧航道建设方面,工程通过建设高滩守护工程位移变形监测、航道水文多要素监测、航标视频监控等多种类型与用途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陆上护岸和水下排体、抛筑物等整治建筑物数据自动收集,航道水文条件和助航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有力提升了通航保障能力。
黄金水道,经济效益凸显
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中西部,是国家内河水运的“主骨架”“主通道”,其货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内河首位。航道水深的提升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数据显示,一艘3000吨级船舶每多利用0.1米水深可多载130余吨货物。荆江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宜昌至武汉段4.5米水深将全面贯通,将与已建成投运的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衔接。
据测算,该工程直接经济效益将达119亿元,拉动GDP总贡献509亿元,可为沿江企业降低物流成本30%以上,加速推动长江船舶和港口向大型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武汉“江港变海港”的效应将进一步辐射,带动沿江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经济协同共进。
面对工程所需大量建筑材料,施工单位构建了多渠道供应体系。一方面挖掘本地砂石料等资源潜力,另一方面将采购视野延伸至重庆等上游地区,形成稳定可靠的供应链,既保障了工程建设,又带动了沿江经济社会发展。在247公里的施工河段,“三环”安全管控机制成效显著,通过科学布设施工专用标志、配备应急警戒船舶、设置临时锚泊区域等措施,有力缓解了施工与通航矛盾,较好地实现了工程河段整体安全协同。
目前,荆江二期工程已进入冲刺收官阶段,建设单位在保障安全、质量、环保前提下,优化施工组织、推进疏浚工程与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深化绿色航道建设实施,确保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航道整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程的顺利完工将破解“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航运困境,下一步,将继续秉持“畅安优智美”现代化长江航道建设目标,推动智慧航道技术与工程建设、航道养护深度融合,让长江黄金水道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完)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