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的竹皮河,河面碧波荡漾,两岸绿草茵茵,行人悠悠漫步,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月23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来临之际,笔者来到有荆门“母亲河”之称的竹皮河,探访其旧貌换新颜的治水故事。
如今一步一景的竹皮河,曾经却是另一幅模样:由于竹皮河自然径流量小,加上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影响,退化为集污水、洪水和季节性干涸三大问题于一身的劣V类水质,并登上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臭水沟”。
为解决荆门市竹皮河水环境污染难题,2016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14.1亿元,承建荆门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PPP项目,由中国能建葛洲坝水务公司负责项目“投建营”。自此,以葛洲坝模式开启了荆城治水之路。
“流域治理需久久为功,防止污染反弹。”中国能建葛洲坝水务(荆门)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打造了竹皮河流域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系统实现对荆门竹皮河流域水环境各要素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模拟分析与预测、应急跟踪、管网运维、GIS可视化展示与管理,实现污染源、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以及水环境综合信息监管的“四位一体”。
![]() |
如今的竹皮河,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恢复,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实现了水清、水美、水生态、成景观的自然水体环境,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的自然场所。(谭海玉)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