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屈原故里秭归县徐家冲港湾龙舟训练基地,人声鼎沸,锣鼓震天。当天,2024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在这里举行。
来自中国端午节申遗地“三省四地”的龙舟队伍和中国龙舟之乡秭归本土的16支队伍同台竞技,演绎一场对龙舟文化、端午文化跨越千山万水的坚守和追寻。
跨越山水
——三省四地同心同向
三峡库首,一江清水碧波荡漾。在距屈原祠约1公里处的水域,2024年屈原故里传统龙舟抢红夺标大赛激情开展。
这是自2009年中国端午节申遗以来,湖北秭归、黄石与湖南汨罗、江苏苏州四个端午申遗地首次会师屈原故里秭归,奋楫竞技,抢红夺标。
秭归作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龙舟运动源远流长,龙舟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龙舟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对屈原精神的敬仰,以及深入骨髓的文化传承。
2008年,在湖南汨罗市提议下,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共同打包申遗。
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这是摒弃功利之念,共护民族文化的成功范例。
“三省四地联合申报人类非遗,既是对端午习俗差异性的保护,对端午习俗生命力的保护,也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保护与传承。”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坦言。
近年来,三省四地保持着高度密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国端午节》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3年端午节前夕,湖北秭归与湖南汨罗缔结为友好城市。由宜昌市教育局牵头组织编写的《屈风楚韵在屈乡》中小学生读本,在湖南等全国多个城市中小学启用,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读本。
申遗成功15年后,在屈原故里,三省四地的群众跨越千山万水,倾情演绎一场历史与现实交汇、速度与激情碰撞的龙舟赛事。
“这里的龙舟活动历史悠久,传统习俗内涵丰富。第一次来屈原故里参赛,心情特别激动。”6月8日深夜,苏州驭浪龙舟队抵达秭归。领队梁怀明说,接到比赛的邀请后,他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备战,虽然辛苦,却充满热爱和期待。
湖南汨罗龙舟队也是首次参加在秭归举办的龙舟赛。“能够在屈原故里参加龙舟赛,队员们既兴奋又自豪。”领队艾文说。为了此次比赛,他们4月初就开始组织队员积极备赛。在他看来,龙舟大赛不仅是一项体育竞赛,更是一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盛事。
黄石龙舟队领队田义权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宜昌参加龙舟赛,但此次参赛,他依然激动不已。
“在龙年来中国龙舟之乡,和中国端午节申遗地的运动员同台竞技,对传承发扬龙舟文化、端午文化意义重大!”田义权说,为了此次比赛,他们已备战一个多月。
在宜昌龙舟队领队朱海波眼里,赛龙舟不仅是一场竞技比赛,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情感交流。三省四地龙舟队同台切磋交流,他们期待已久。
一叶龙舟,跨越山海,展示着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追寻。
“今年特别邀请三省四地龙舟代表队参赛,旨在通过交流合作,更好推动屈原文化、端午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秭归县文化馆馆长梅俊明说。
以赛为媒
——汲取传统文化力量
秭归人每年端午划龙舟,祭祀屈原,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赛龙舟前,招魂游江、丢粽子等古老的纪念屈原的仪式一直延续至今。
活动现场,精彩刺激的水上追逐,山呼海啸的呐喊助威,全国独有的“游江招魂”,传统吸睛的“抢红大战”,无不彰显屈原故里龙舟赛的独特魅力。
“秭归的龙舟文化和体验项目很丰富。”家住湖南汨罗、在武汉工作的游客张劲松,得知今年秭归的传统龙舟赛邀请“三省四地”群众参赛,便早早来到了秭归。在这里,他不仅看到了木雕龙舟、草编龙舟,以及“舟小龙”文创产品等,还欣赏到了独具特色的龙舟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端午文化融合了龙舟文化、屈原文化及其他各种端午习俗和传统。
秭归的端午文化,是屈原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汨罗是屈原以身殉国的地方。在这里,龙舟竞渡不仅是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更是汨罗人民心中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与传承。
黄石西塞神舟会是当地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以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活动为主。
吃粽子、赛龙舟等是苏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每到端午节,江苏各地都要举办各式各样的龙舟赛。
风俗不同,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却不谋而合。此次比赛,不仅展现了龙舟文化的竞技精神,更促进了跨地域的文化交流。
今年36岁的黄石龙舟队队员芦璐已参加了3年的龙舟运动,从桨手到舵手。“在西赛区,我们虽然没有江河资源,但我们有的是坚持和毅力。
黄石龙舟队的徐剑今年29岁,有近四年的划龙舟经历。“尽管我们是一支业余队伍,但我们互相鼓励,每个人都为了团队的荣誉而努力。”在他看来,龙舟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象征。
22岁的苏州龙舟队划手林智勇已划龙舟3年时间。第一次来秭归,他希望通过比赛结交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经验,为自己的龙舟之路积累更多经验。
“我们以赛事为平台,促进四地龙舟爱好者加深交流,共同感受传统文化与体育竞技之美。”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王勇说。
“该比赛对于龙舟文化和端午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红卫说,此次活动,促进了全国各地端午文化尤其是龙舟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端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汲取自信力量。
根植血脉
——龙舟精神代代传承
龙舟竞渡,既是速度比拼,更是文化传承。它极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让这项古老的运动魅力十足。
此次比赛,宜昌龙舟队大部分都是新人。为何要选用那么多新人?
“龙舟文化需要新人来传承!”朱海波给出答案。
在归州集镇,68岁的郑祥龙一家三代都与龙舟结缘。在父亲影响下,从小热爱龙舟运动的他,在国内外龙舟大赛中多次获奖。
他的儿子也继承了郑家传统。“大儿子在秭归梅家河龙舟队任教练,二儿子在秭归磨坪龙舟队当教练。”郑祥龙自豪地说。
千年以来,龙舟文化承载着中华儿女爱国进取、团结求索、拼搏奋进的精神,深深根植于秭归大地,融入秭归儿女血脉之中。
17岁的高中生屈荣升是秭归归州龙舟队成员。他说,小时候最喜欢看端午节龙舟赛,在比赛队伍中寻找父亲的身影。赛事中众志成城的豪迈气概令他热血沸腾。如今,他决定接过父亲的“龙舟桨”,为家乡争光。“作为屈乡儿女、屈氏后裔,龙舟不仅是荣耀,更是传承。”他说。
“我们秭归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延续着对龙舟的热爱。”今年39岁的刘全是秭归归州龙舟队队长,已连续20年参加龙舟比赛。他说,在屈原故里,龙舟不仅是体育竞赛,更是一种扎根于心的文化寄托。
梅家河龙舟队由农民、个体户、乡村两级干部,以及自由职业爱好者组成,年龄最大58岁,最小22岁。
“这是我们乡1987年10月从两河口镇分设后首次组队参赛,老百姓听说我们参赛都十分高兴。”梅家河龙舟队领队王若琪说,他们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继续传承发扬顽强拼搏、求索奋进、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
走过两千多年岁月,龙舟赛事早已超越体育竞技范畴,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秭归近几年不断推广龙舟赛群众活动,举办各级高水平龙舟赛事,为打响龙舟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龙协理事、国际二级裁判、宜昌市龙舟及漂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蔡克章表示,发展龙舟文化,不能单纯朝着竞技龙舟迈进,需要进一步弘扬传统龙舟文化,推动龙舟产业发展。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端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为载体。
彭红卫说,“三省四地”是传承与发展端午文化的主力军,必须紧密加强联系,建立战略联盟,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以实际行动推进端午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源:三峡日报 记者胡兴军、何冠英)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