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保康尧治河一村十馆赋“产”强能推动转型发展纪实
襄阳日报
2024年09月13日 10:58
2024年09月13日 10:58 来源:襄阳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青山绿水间涌动文化力量——保康尧治河一村十馆赋“产”强能推动转型发展纪实

  行走在尧治河村蜿蜒陡峭的旅游公路上,但凡路边能够看到开阔平坦的地方,就一定建有博物馆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

  驻足细品你会发现,这里无论高山还是峡谷,除了诱人的山水风光,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文化气息。

  曾经依赖磷矿资源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紧随国家生态保护政策深入推进的步伐,将文化和山水资源明确为引领发展的首要战略。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先后建起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和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水电博物馆、崖柏艺术博物馆、胶片电影印象馆、创业馆、村史馆、党史馆,以及毛主席像章纪念馆、尧文化体验馆。

  这些被村里干部群众称之为“一村十馆”的文化工程,不仅弘扬和保护了文化遗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还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村十馆,让乡土资源“活”起来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是挂在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尧治河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开林嘴边的口头禅。

  据他介绍,早在十几年前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时,村党委就敏锐地意识到,通过开矿甩掉穷帽子、走上富裕路的尧治河,吃的是“祖宗饭”,端的是“子孙碗”。

  “矿总有挖完的一天,未来怎么办?”孙开林说,带着这个“灵魂拷问”,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外出取经,最终发现把文化作为桥梁,将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联结起来,为乡村产业赋予文化内涵,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面对国际国内磷化工产品市场持续波动,特别是汉江国投并购尧治河磷化工产业板块的现实,经历过市场风浪洗礼的尧治河人愈发感到,只有将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作为新的路径和方法,才能把尧治河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2年春,村党委在村委会和集团公司办公楼改扩建时,专门向上申报并挤出资金,将办公楼靠近公路一侧的好地段预留出来建设磷矿博物馆。此举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不仅给予政策支持和专业指导,还协助收集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磷矿石标本。

  经过两年建设,占地5000平方米的中国磷矿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全国迄今唯一一座“国字号”磷矿博物馆和省级磷矿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去年,村里结合创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又投资近千万元对磷矿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不但丰富了展品,还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新场景。特别是通过3D全景,将磷矿在亿万年前的形成过程及当今的开发运用进行呈现,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享受和愉悦。

  与此同时,村里积极将乡土文化资源与矿山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政策规定进行对标,陆续规划建设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创业馆、党史馆和尧文化展示馆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尧文化展示馆贯穿一条12公里的山谷,围绕尧治河的传说和尧帝故事的挖掘物化,先后建成了寻子园、对弈园、尧帝祠、尧帝门,以及尧文化传播研究院、尧子书院、尧帝大舞台等景观和文化传习场所,将上古时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尧文化,进行精选、提炼和展示,深受游客喜爱。

  随着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尧治河获得了更多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绿色山水、转化为经济增长点的机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蔚然成风。

  “尧文化与中国梦”全国论坛、全国网络围棋公开赛、尧治河清凉马拉松、龙文化与尧文化旅游节等,既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市场化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又兼顾了乡村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确保乡村文化产业更好地惠及广大村民。

  一村十馆,让幸福家园“美”起来

  在持续推动以“十馆”为主题的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中,尧治河村党委一方面坚持系统梳理本土文化资源的遗存情况,建立清单目录,科学编制建设规划;一方面,千方百计让村民参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构建以村民为主体的治理模式,以此转变村民观念,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为此,村党委围绕打造“中国山区幸福村”的总目标,按照“村在园中、水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思路,对农户实行整体搬迁,集中建设村民小区。同时,发起成立覆盖所有农户的环境卫生协会、乡风文明协会、文化旅游服务协会等10个村级协会组织,共唱“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一台戏。

  村文化旅游服务协会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家家户户“寻根问祖”,编家训、立家规。又请村里书法名人逐户书写家规家训并镶嵌在镜框里,悬挂于客厅醒目处……讲家教、树家风,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老年人协会主抓“四世同堂”挂牌匾。通过敲锣打鼓、大张旗鼓地为孝敬老人的家庭披红挂花、发荣誉证书,让全家人共同接受村民的掌声,使孝亲敬老优良传统蔚然成风。

  环境卫生协会经常组织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办讲座,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自觉排班上门为智障残疾家庭当义工,让垃圾分类并集中规范处理,不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

  乡风文明协会在会员互相监督和自觉推动下,让“全村红白喜事操办用烟用酒不超标、不浪费”的村规民约得以完美落实。

  村集体吹响号角,党委又对农户参与文化建设提出了“十个一”的具体目标。即:每家每户办好一间书房、配套一间标准客房、建一个花坛、摆一件艺术品、挂一幅字、悬一幅画、背一首古诗、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开一个视频号或抖音号,从最初的QQ、微博、微信逐步过渡到时髦的视频号或抖音号,不断更新。

  2019年,尧治河“乡风文明储蓄所”宣告成立。“十个一”文化工程以及个人文明行为,被逐一进行分值细化,以家庭为单位严格考核,并用“储蓄”的方式,让讲文明、兴文化与办产业一样,不仅光荣,还有收益。

  “现代的乡村治理,自治是核心、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党建引领是根本、文化浸润才是灵魂。”陪同采访的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告诉记者,这是全村创业发展带头人孙开林书记对外介绍尧治河时经常讲的一句话。

  的确,为加大文化浸润力度,村里不仅投资建设了“十馆”和高标准的幼儿园、村小学,还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起了勤廉广场、法治文化广场、文体中心、尧子书院、尧帝大舞台等公共文化设施。

  每年春节前后的旅游淡季,村里除了坚持评选“工作标兵”“文明家庭”“十佳婆媳”“美德少年”“最美民宿”等,还组织开展非遗项目“打火炮”、舞龙舞狮比赛,让主人翁精神、文化意识深植于全村干部群众的灵魂深处。

  一村十馆,让文旅产业“热”起来

  在尧文化体验馆采访时,记者遇见几位来自武汉的游客。交谈中得知,他们是专程到尧治河参加9月13日开幕的“幸福湖北·唱响尧治河——2024迎国庆全省中老年歌咏大会”的代表。

  “早就听人说尧治河很美,我们这次提前报到,就是想好好地看一看。”一位王姓女士边说边兴奋地伸出大拇指:“真是不虚此行!真没想到这里不仅山水风光美、文化氛围浓,而且村民都很富。”看得出,这是她发自内心的赞美。

  听闻此言,负责尧治河村新闻宣传的袁俊耀迅速掏出笔记本,记下游客的赞语。他还告诉大家,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文彰旅、文旅融合战略,全村已经建成了野人洞、野人谷、尧治河3个国家4A景区。10年间,村内的农家乐从一家增加到76家;民宿从零起步,现在已经达到58家,其中星级民宿8家;大中型旅游接待酒店从一家变为6家,床位从46间增加到832间,接待人数从97人增加到1280人。

  “即便是这样,每到夏天避暑旅游旺季,我们这里依然是一房难求。”村党委委员、湖北尧神生态旅游公司经理章治兰称,今年尧治河旅游度假区获评“湖北十大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湖北省级旅游度假区”,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度假区暑期累计接待游客32.2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1亿元。

  不断挖掘和强化文化动能的“十馆”,相继建成开放,使尧治河在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尤其是2020年村里的产业支柱磷化工业务板块与汉江国投完成并购重组后,村里的经营管理班子开始把更多精力转向为企业提供优质营商环境,致力于推动矿区、山区、居民区建成景区。

  不仅如此,村里还通过聘请专家集思广益,深挖特色地形地貌、历史遗址、传统民俗等文化和资源要素,规划了一大批特色景点、民俗表演、游学研学、精品民宿等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招商项目,赢得省内外客商的浓厚兴趣。

  4年来,尧治河先后与杭州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合作,利用废弃矿洞,建成神话旅游主题景区——“三界洞天”。景区利用高科技声光电给游客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神话场景新体验。作为国内首家矿洞探险人文景观,开业3年来,一直是游客打卡首选地,累计接待游客80多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8亿元。

  宜昌客商王钢同样发现了废弃矿洞的开发价值,于2023年首期投资1亿多元,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白酒洞藏基地。未来还将分期投资,运用新科技将中国酒文化植入矿洞之中,打造沉浸式洞藏酒文化旅游体验区。

  还有8月16日开工、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的尧神天池文旅项目。计划以弘扬尧文化为主旨,集休闲养生、文化娱乐、观光购物于一体,分四期建成传统文化与时尚旅居相结合,内容涵盖尧神天池、尧神学府、水幕城墙、星空宿营等多种体验的全国知名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园区。

  “文化看似虚无缥缈,实则可以迸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力量。”站在海拔1600米的工地上,尧神天池园区投资商湖北欧达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江义明信心满怀。他说,项目将于2028年建成,届时游客在这里不仅有机会了解上古时期的尧文化及当地人文历史、民风民俗,还将拓宽乡村旅游消费新空间,推动形成尧治河文化与多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

  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一村十馆”作为尧治河特有的文化符号,已经成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硬支撑”。去年,全村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占全年GDP26.9亿元的13.4%。(全媒体记者 魏遵明 周建春 刘德祥 杨洋)

【编辑:刘莉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