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健康
多学科护航两度患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圆妈妈梦
中新网湖北
2024年11月01日 13:03
2024年11月01日 13:03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1日电 (刘姗姗)“宝宝,妈妈带你回家。”近日,30岁的陈女士(化姓)满心欢喜地从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手中接过孩子小小的身体,轻柔地抱在怀里,并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产科专家团队查看产妇术后恢复情况。

  30岁的陈女士(化姓)孕育之路充满艰难坎坷。第一次怀孕时,她因为重度子痫前期病情严重,腹中胎儿没能保住,自己也住进了ICU。今年初,陈女士再次怀孕,对于这一次怀孕她既充满期待又心存忐忑。怀孕12周时,她找到武汉市中心医院产科主任熊国平。结合其病史,医生提前评估子痫前期的风险,进行预防性用药,密切监测血压情况,同时指导她低盐饮食,注意休息。在大排畸检查的时候,医生发现胎儿生长受限,子宫动脉超声提示阻力增高,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后,复查发现胎儿还是偏小。

  今年8月,陈女士因出现血压升高、四肢水肿、蛋白尿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产科住院治疗。考虑到其病情的特殊性,产科、肾病内科、心血管内科、新生儿科、麻醉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进行了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密切关注孕妇及胎儿的情况,在确保孕妇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孕周,以提高胎儿生存几率,并随时做好剖宫产手术和新生儿抢救的准备。

  一直到孕29周时,陈女士突然不能平卧,心血管内科紧急会诊后考虑孕妇已经出现心衰表现,胎儿随时有胎死宫内的危险,需立即终止妊娠确保母婴安全,新生儿科复苏团队也提前至手术室做好准备。完善术前准备后,产科主任熊国平带领团队为陈女士实施了剖宫产手术,一名男婴顺利降生。

  仅在妈妈肚子里呆了29周的乐乐(化名),出生体重只有1070克。由于早产,肺部发育不成熟,出生后便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过及时保暖、复苏抢救后,新生儿科用转运温箱将他转至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救治。新生儿科主任姜红带领团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从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肺膨胀,改善肺通气功能。

  同时,乐乐因胎龄太小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出现动脉导管未闭、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一系列问题。更令人揪心的是,颅脑超声提示乐乐出现了脑室出血的情况。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医生通过头颅超声动态监测脑室出血量和脑室大小的变化,发现脑室逐步扩大,需行脑室外引流,若不及时手术治疗,将会对脑组织造成永久性损害,后期将会出现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脑瘫等后遗症,甚至威胁着这个脆弱的生命。

神经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协作,为患儿实施脑室外引流术。

  然而,乐乐的体重仅1200克,免疫力极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而且他的头颅很小,不及成人拳头大,脑部结构极其脆弱,手术及麻醉风险很高,不仅需要在手术操作上更加精准,术后的护理和感染控制同样是难上加难,这给医疗团队带来巨大的挑战。

  “孩子太小了,如此低体重的早产儿进行手术,对麻醉的要求极高,术中维持患儿的氧合和循环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麻醉用药必须精准,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麻醉科主任陈璟莉表示。

  针对患儿极低体重、动脉导管未闭、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情况,麻醉科专家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详尽的麻醉方案和应急预案。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机制尚不成熟,为防止宝宝出现低体温,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提高手术室的室温,使之处于温暖的状态。

  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熊左隽团队为患儿实施了脑室外引流术,在毫厘之间精准操作,准确穿刺到充满积血的脑室,确保引流管的放置既能有效引流积液,又不会对周围的脑组织造成伤害。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团队时刻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精准调整麻醉药物和呼吸机参数,术中乐乐的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结束,脑脊液得到有效引流,颅内压得到控制。

新生儿科专家团队查看宝宝情况。

  手术的成功仅是第一步,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同样关乎生命的存续。新生儿科医护团队为乐乐制定了精细的诊疗计划,密切监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给予精细的呼吸、循环、营养、液体等综合管理。

  经过医护人员66天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乐乐成功闯过呼吸、循环、营养、感染、脑室出血等重重难关,术后复查脑室形态基本正常,脑积水症状明显改善,目前每顿奶量已经达到了35毫升,体重也增长至2030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顺利出院。

  新生儿科主任姜红表示,此次宝宝的成功救治,离不开多学科协作以及患儿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是医患携手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给这么小的早产儿实施脑室外引流术是不小的挑战,不仅挽救了宝宝的生命,更给予一个家庭新的希望。(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