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9日电(王登府)清晨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薄雾如纱,缠绕在海拔200米到2000米的片片茶园。5月11日至13日,首届中国青年茶人创新发展大会暨五峰古树茶新品推广季将在这里精彩启幕。
一场古老与青春的对话,即将蓬勃展开。此时,云雾深山中穿越时代烟雨的棵棵古茶树,正奋力冒出新芽、萌发新叶,不断给大山捎来春的信息,与新的时代产生奇妙共鸣。
一叶藏山河:古茶园里的生态密码
在五峰4万亩老茶园中,古茶树优质资源多达1万余亩,其中多为树龄上百年甚至近千年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群落和茶树王。现存最大的茶树王位于采花乡黄家台村,树龄1000多年、树高5米,属于省级保护树种。
2022年,以采花乡楠木桥村200多年古树茶制作的五峰绿茶,经中国茶叶学会研究所审评:汤色清澈碧绿,柠檬香馥郁持久,滋味清鲜甘醇。评审专家表示,五峰古树茶别具一格且特别显著的柠檬香,在绿茶香气中特别罕见。
“这只是五峰古树茶的显著特征之一。”五峰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书芹介绍,五峰古树茶的水浸出物达到50%,氨基酸含量高达7%,茶多酚含量高达34%,给人带来强烈的回甘和持久的喉韵,有的甚至可产生舌底鸣泉般的体验。
“古茶树根系能深入地下10多米甚至20米,吸收深层矿物质的馈赠。”在五峰茶叶科技小院,该县茶叶发展中心主任刘成栋指着显微镜下的叶片横截面,“这些蜡质层比新茶树叶片厚两倍,这是它们抵御岁月风霜的铠甲。”在这片北纬30°的秘境中,终年云雾环绕,昼夜温差大,造就了茶叶中芳香物质的黄金配比,呈现出“百年老兜、野韵新芽、崖谷花香、自然甘甜”的独有品质。
一树焕新芽:时光淬炼的复兴篇章
暮春时节的清早,采花乡楠木桥村。村支部书记马学才手提一壶浓茶,踩着露水,沿着山路走向一片苍翠的古茶林,指导茶农采摘古树茶,这是他的日常。
就在几年前,还是另外一番景象。马学才介绍,楠木桥村种茶历史悠久,一百多年前所产的宜红茶曾出口欧洲。但伴随着品种改良和技术革新,村子因海拔较高和交通不便,只能守着老茶树望茶兴叹。
2016年,国内一批知名专家来到五峰,在楠木桥村踏访摸排得出结论,全村现存成片的老茶树古茶园500亩,树龄多在200年以上。此后村里开始出台古茶树保护措施,实施科学管理,禁止施用化学肥料、喷打化学农药、随意修剪。
2021年,马学才带着古树芽茶找到县里的采花茶业公司,尝试合作开发古树茶产品。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由楠木桥村直接提供原料,采花茶业打造的“经典五星”“采花碧玺”“采花香印”三款产品,上市四年销售额已突破600万元。“鲜叶收购价从一斤几十元变成一百多元。”马学才表示,最开始说起保护古茶树,茶农们并不重视,现在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生怕老茶树受到破坏。
与楠木桥村一样,五峰镇楠木河村也是一个古茶树村落,全村超过120年树龄的古茶树有6000多株。近年来,村里保护、建设、利用古茶树基地,引进归和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茶一等品可以卖到3000元一斤。公司聘请村民采摘古茶,一天200元。村民郑万喜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荒了几十年的老茶园,突然变成了宝。”
在五峰全境,采花台村、水浕司村、茶园村、黄家台村等9个古茶村落对古茶树的保护利用已全面推进。走进这些村落,可见每一棵古茶树都被编号并贴上了二维码。“这些二维码就相当于古茶树的‘身份证’。”刘成栋介绍,通过对全县古茶树“一株一赋码”挂牌并接入物联网,开展数字化管理、古茶树认养和产品溯源,实现科学高效保护,为开发古树茶产品、打造古树茶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一路续春秋:宜红古道的古韵今声
中国青年茶人创新发展大会暨五峰古树茶新品推广季活动中,茶叶专家、青年茶人、各地茶商将徒步攀登宜红古茶道,走进宜红茶加工工业遗址,触摸五峰这片古老茶乡的沧桑历史。
行走五峰山河大地,宜红茶加工工业遗址,古茶道上的汉阳桥、好汉坡……宛如一位位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宜红茶的过往故事。“鼎盛时,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五峰县志》的记载,反映出茶文化古镇的昔日荣光。
2016年以来,五峰积极配合开展境内万里茶道的普查、认定、保护、申报工作。随后,万里茶道申遗沿线省(区)座谈会、万里茶道自驾游集结赛、宜红茶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不断在五峰举办,五峰茶的历史故事、历史底蕴、历史价值正在被不断挖掘、激活。
沿着古茶道的历史逐步走远,但古茶道正迸发新的活力。现在的五峰精制茶厂,已在保护中建成宜红茶工业遗产展示馆、土家民俗馆、非遗传承展示馆,进一步促进了茶文旅融合发展,让游客能深入探秘宜红茶的发展历史、触摸宜红古茶道的远古风韵。
“古茶资源弥足珍贵。”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谭志军表示,目前该县正全力摸清古茶树资源家底,扎实推动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着力打响五峰“古树茶”品牌IP,奋力推进“云上五峰,茶香天下”。(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