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10日电 (胡剑芳)在咸宁市咸安区马桥镇,高赛村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骨架、文化为灵魂,勾勒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实景画卷。
生态绿:激活山水资源的“绿色引擎”
淦河高赛段潺潺流淌,百年古码头经修缮后重焕生机。新砌的石阶与古树浓荫相映成趣,涨水时石墩隐于碧波,布谷鸟鸣与流水声交织成曲,俨然都市人向往的“秘境仙踪”。
河岸200亩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千禧果缀满枝头,水果黄瓜垂挂藤蔓,香瓜地里村民熟练地打理瓜藤,一幅“瓜果飘香绿满畦”的田园画卷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生态氧吧,更成为温泉城区10分钟车程内的“休闲后花园”,每日吸引数百游客前来纳凉、采摘。
产业金:铺就富民增收的“金色路径”
“土地流转+大棚种植+游客采摘”的模式,让荒地变身“聚宝盆”。村里统一投入基建、提供种苗肥料,农户负责日常管理,收益按四六分成。
68岁的潘金英老人一边忙碌一边算起增收账:“不用自己投本钱,管理得好还能拿提成,周末游客一来,瓜果抢着买!”政府每亩1000元的补助政策,激活了土地潜能,也让村民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
眼下,薰衣草与向日葵沿进村路绽放,为产业基地再添“金色颜值”,采摘经济与观光农业同频共振。
文化红:厚植乡村振兴的“红色基因”
百年王家畈学堂历经沧桑,斑驳的欧式墙面上,留存着几代人的记忆。92岁老人曾在此启蒙,如今学堂经政府与村民合力修缮,变身“农家书屋”,书架上农耕书籍与儿童绘本并存。“一家一个鸡蛋建学堂”的故事口耳相传,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未来,露营、烧烤、民宿等配套将陆续落地,学堂里的文化宣讲、田间地头的文艺演出,正让历史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从文化活到百姓富,高赛村用“三色融合”解锁乡村振兴密码。当淦河水继续滋养土地,当古学堂传来新的故事,这片土地正以“望得见山水、留得住文脉、富得了百姓”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阔步前行。(完)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