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省157个村镇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咸安区官埠桥镇荣列其中。
喜讯传来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几年前镇党委会上的激烈讨论。“集镇连像样的菜场都没有,拿什么去争这块牌子?”当初的质疑言犹在耳。
如今,答案揭晓。赢回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从“我干你看”转为“携手并肩”
整治张公老街时,最难拆的是商户们的“心墙”。经营日杂店25年的刘大姐堵住店门:“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开店,凭啥让我义务把门口让出来?”
那天晚上,我们把办公会搬到她的店堂里,围坐在火炉旁和她算起“两本账”:一本是安全账——消防通道堵塞,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一本是发展账——统一规划的张公老街重新进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既解决“面子”问题,又解决困扰多年老街晴天污水横流、雨天路面淤堵等问题。晚上十点多,刘大姐端出刚做好的豆折对社区书记陈铁军说:“你说咋干就咋干。”第二天她就带头清理占道货物,还发动家人帮忙做其他商户的工作。
如今的老街不仅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还率先完成天然气入户等事宜,居民幸福感油然而生,“文明镇创建,给咱们幸福生活铺开了‘新画卷’。”刘大姐逢人就赞。
用“乡土语言”讲出“文明道理”
小泉村曾有个让村干部头疼的“刺儿头”老陈,不仅爱随地吐痰,还邻里纠纷不断,每次调解都梗着脖子说:“我活了60年,就这习惯。”
如何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我们想到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句半。
“文明行为靠大家,你和我来监督他,不吐痰来不扯皮,笑哈哈。”文化广场上的《文明关乎你我他》正在演出,老陈当场笑出眼泪:“这不是就在说我嘛。”散场后,他拽住村支书沈晓平问:“下回歌词能不能加个‘不吵架’的桥段,我那儿子和儿媳总拌嘴。”
如今,老陈成了村里的文明宣传员,他编的顺口溜“垃圾入箱亮堂堂,邻里和睦福满堂”传遍了每个湾组,还被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收录宣传口号汇编。
用“文明标尺”丈量“民生细节”
张公学校门口,常因接送车辆拥堵导致交通瘫痪。家长们总抱怨:“送娃像打仗,文明从哪谈起?”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我们积极联合学校、张公庙村村委会及有关村民进行多轮的停车场地公益用地协商,最终,有关村民将学校周边的自留地义务让出,并且采取居民出一部分,学校自筹一部分,政府奖补一部分的方式改善学校正门及周边的环境面貌,建起60余个停车位,校园周边变得宽敞明亮了起来。
去年,“修旧如旧,留住芳华”的官埠大礼堂向公众免费开放;上个月,我们支持指导泉湖村的骑行驿站正式运营;“垃圾分类”试点和“垃圾分类亭”的建设稳步协同推进……这些事关民生福祉的改变,让我再一次深刻理解:文明创建从来不是“摘星揽月”的壮举,而是俯下身来解难题、暖民心的过程;当文明成为一种可参与、可感知、可分享的公共财富时,我们终将在共同奋斗中,遇见更美好的官埠桥。(作者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党委书记张文彬)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