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10日电(张畅)初夏时节的兴山县南阳镇百羊寨村,山坡上一垄垄白芨、当归、百部等中药材随风轻摆,昔日的荒山荒地,如今飘散着沁人药香。
2021年,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170亩药材基地郁郁葱葱,预计为村集体创收4.5万元,带动周边50余人次群众增加务工收入1万余元,更带动34户村民种植药材220亩,预计增收100余万元。
百羊寨村地处山区,过去因劳动力外流导致大量土地闲置。2021年,百羊寨村“两委”大胆探索,利用荒山试种20亩白芨,2023年首年采收便实现收益1万余元。
初尝甜头后,村集体逐步扩种白芨、百部、重楼等品种,规模增至170亩,并引入“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由宜昌润德堂农业公司统一供苗、技术指导,村民以土地入股或务工参与。“原来杂草比人高,现在药材成了‘绿色银行’!”村党支部书记李俊指着连片药田感慨。
![]() |
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困难群众开辟了新生计。百羊寨村低保户李国柱的故事尤为动人:夫妻二人身患残疾,还需抚养幼子,家庭一度陷入困境。2023年,他在村干部鼓励下试种2.5亩当归,第二年便增收4000余元。
“种药材比玉米省劳力、赚得多!”他算了一笔账:药材亩产收益是传统作物的数倍,且企业包销路,风险大幅降低。
百羊寨村的实践,探索出山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利用山林闲置地发展林下种植,如黄柏、当归等品种,既保持水土,又助民增收,实现“一山双收”。
站在药田高处俯瞰,新修的产业路蜿蜒入山,蓄水池在阳光下粼粼闪烁。村支书李俊透露,下一步将联合周边村打造千亩标准化基地,并逐步完善从育苗到种植从加工到销售的中药材全产业链,“让药材从‘种得好’转向‘卖得俏’。”(完)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