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江夏区
武汉市江夏区:头雁领航群雁飞 城乡治理谱新篇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6月30日 09:48
2025年06月30日 09:48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30日电 (马骁 欧阳梦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江夏区城乡结合区域,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是基层治理的“排头兵”,更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近日,在江夏区委组织部开展的党员“先锋引领”活动中,劳一村郑锐、同兴村张淑珍、大桥村张帝三位村书记,以党建为旗、以实干为桨、以创新为帆,带领乡亲们在踔厉奋进的征程上绘就了一幅幅壮丽画卷。

  红旗漫卷映初心

  在劳一村,党总支书记郑锐深挖红旗水库建设历史,组建“红旗冲锋队”,党员化身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项目监督员,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化解民忧。面对村民对土地丈量的质疑,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针对拆迁难题,30天完成一湾区拆迁任务,创下“劳一速度”。“红色引擎”激活了村民参与热情,昔日的“信访村”变成了如今的“示范村”。

  同兴村党总支书记张淑珍以“红砖头”党员工作室为纽带,构建起“老中青”三代联动的治理网络。310名志愿者组成五色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村民需求;通过“一五一十”工作法(1个红色驿站、5色志愿体系、1套协商机制、10家共建单位),实现村民诉求100%回应、村务决策100%透明。如今,推窗见绿、邻里和睦已成为同兴村的常态。

  面对挑战,张帝则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三资管理突击队”,对90多个门面合同逐一审计,清退违规租赁,盘活148亩闲置土地。通过国企联村、强村公司运营,村级集体经济规模从242万元跃升至676万元。他说:“规范‘三资’管理,就是守护村民的‘钱袋子’。”

  共建共享新家园

  在城市化浪潮中,如何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位书记给出了不同答案。劳一村以规划先行凝聚共识,将山林水体保护、道路优化等内容绘入发展蓝图,编印成册送到每家每户。“看到规划里的生态公园和就业基地,心里就有了盼头。”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大桥村干部群众对小区空地进行修缮。

  大桥村直面拆迁安置后的治理困境,创新“物业改革+村民自治”模式。桥悦鑫城物业公司成立初期,面对停车收费争议,张帝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解释:“现在外来人口多了,公共设施需要维护,咱们自己当家更要自己管。”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红黑榜”,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同兴村则在发展中注重文化浸润。依托“共同缔造”理念,张淑珍推动建设62间再就业门面,既解决村民生计,又激活集体经济。如今,村民医保全覆盖、教育有奖励、养老有保障。“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老党员李大爷感慨道。

  产业振兴筑根基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劳一村抢抓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机遇,打造再就业基地,36间门面带动创业就业;同时盘活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郑锐说:“要让村民既有租金收入,又有务工收入,更要让他们看到村庄的未来。”

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江夏之星”项目效果图。

  同兴村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北部商业核心区。再就业门面年增收近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持续提升。张淑珍带领村两委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大桥村则以“三资”管理改革为契机,推动物业自主经营,每年节省开支近百万元。同时引入校地共建项目,与高校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既要守住绿水青山,也要捧回金山银山。”张帝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群雁齐飞春意浓

大桥村党员群众劳动后合影。

  从劳一村的“红旗精神”到同兴村的“五色志愿”,再到大桥村的“三资改革”,江夏区城乡治理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党员‘先锋引领’活动就是要树立标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担当作为,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格局。”

  站在新的起点,三位村书记初心如磐:郑锐将继续深耕党建引领,让劳一村的“红色动能”更强劲;张淑珍将深化“一五一十”治理法,绘就同兴村的幸福底色;张帝则要带领大桥村在产业振兴路上跑出加速度……他们的身影,正是新时代城乡变革最生动的注脚。(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