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科教体育
华农学子探秘恩施马铃薯产业升级密码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7月07日 15:16
2025年07月07日 15:16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7日电 (冯家亮)在武陵山脉腹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土豆”凭借独特的“软糯香绵”品质与富硒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豆豆”。7月4日至6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社会实践团走进海拔1300米的恩施州农科院天池山科研基地,解码科技赋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良种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恩施马铃薯因种而兴。走进杂交网室,农艺师宋威武向实践团成员演示了马铃薯人工授粉技术。他介绍,不同于常规薯块种植保持品种特性,新品种的选育需通过人工授粉、精准授粉于母本柱头,再经套袋、收获种子等多重环节,方能育成推广。

  “从一粒种子成为一个可推广的马铃薯品种,需要花费十年时间。从一万粒种子中筛选出最优性状并固定下来,才有可能成就一个新品种。”宋威武强调这一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一个新品种的问世往往凝聚着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付出。

  田间部分马铃薯植株呈现的焦枯病状,引起了实践团的关注。据介绍,这正是被称为马铃薯“头号杀手”的晚疫病,从出现病斑,最快一周内即可导致绝收。为破解晚疫病防控难题,恩施州农科院联合亚太地区相关机构、比利时科研团队,推广了晚疫病预警系统。

  据介绍,恩施州筹资部署了108套晚疫病预警系统。该系统实时监测田间温湿度等气象数据,结合田间观测,构建预测模型。系统还能根据当年气候特征推荐高效药剂组合,实现晚疫病精准防控,指导企业农户科学用药。

实践团成员探秘恩施马铃薯产业升级密码。

  面对晚疫病病原菌快速变异导致的品种抗性丧失问题,天池山基地内正开展前沿探索。实践团观察到,试验田中除了多个马铃薯品种,还有如龙葵、曼陀罗、茄子等亲缘较远的植物种植。带队专家、岗位科学家蔡兴奎教授介绍,这是中国科学院团队利用高强度“选择压”环境,筛选对晚疫病、青枯病、早疫病等多病害具有高度抗性的关键基因。

  在基地的种繁室,一排排脱毒马铃薯幼苗(即“微型薯”)茁壮成长。每粒仅重约3克的微型薯,因其健康的状态,是保障大田生产的基础。蔡兴奎教授指出,当前脱毒苗人工扦插成本高昂,是制约微型薯大规模生产的关键瓶颈。面对全国年需约60亿粒微型薯的巨大市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迫在眉睫。天池山基地正积极探索借鉴水稻抛秧等经验,寻求脱毒苗高效移栽的技术突破。

  此次实践让华农学子深刻体会到恩施州农科院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平台,从良种培育到智慧植保,从脱毒繁育到技术革新,科技创新正为特色农业注入强劲动能。青年学子将以专业所学,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让更多“金豆豆”结出乡村振兴硕果。(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