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8日电 (郑婷 王诗懿 韩雲曦)武汉纺织大学“苗韵今风”暑期社会实践队7日前往凤凰古城开展了一场深度实践活动。团队访谈了苗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向秀平,并开展了苗绣技艺调研以及实践体验,探寻苗绣的历史底蕴、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
苗绣作品是苗族的“无字史书”。这项起源于原始纹身的技艺,以植物染料为色,以抽象笔触为魂,古雅而富有韵味,百余种绣法更是彰显着苗族先民的匠心智慧。
“五六岁握绣针如拿筷子”的向秀平,用四十年光阴诠释着传承的重量。她牵头完成的《苗族古歌史诗绣卷》,集结48名绣娘七年心血,将苗族创世神话浓缩于丝帛之上。在“锦绣堂”工坊里,她探索着“跨界融合”的创新路径——苗绣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碰撞、家居饰品的纹样再造,让古老技艺走进日常生活。
在向秀平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们手执绣针尝试基础针法,绣制简单的苗绣纹样。当队员们完成第一幅拙朴的绣样时,真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背后的辛苦与不易。
民宿展厅里,不同支系的苗绣展品如立体史书,从雷山的破线绣到台江的锡绣,纹样里的迁徙路线、图腾符号,让队员们大为惊叹。
实践队结合访谈和体验,围绕苗绣的传承现状、市场接受度、创新路径等问题,在凤凰古城进行了小范围且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
结合调研结果,实践队成员开展了深入讨论。这场思维碰撞催生了传承新思路——武汉纺织大学团队计划通过服饰设计转化与新媒体传播矩阵,让苗绣纹样走进Z世代的文化语境。(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