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10日电 (吴静 罗洁 欧阳梦烛)从茶香氤氲的光明村到田园新境初显的林港村,从破茧重生的群益村到荷风引路的八塘村,武汉市江夏区多个乡村正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探索茶旅、三产、农文旅等多元融合路径。它们或点绿成金、或筑梦农谷、或引客蝶变、或绘就“别样红”,生动演绎着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江夏样本。
茶香引客,融出振兴新程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在山坡街道光明村,2000亩茶园依山傍水,绿意盎然。这片土地上,“江夏光明茶”不仅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更在村党支部书记肖国付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融合发展之路。
“光明茶虽好,但富的都是种茶老板。”村民的一句话曾让肖国付陷入沉思。2019年,“江夏光明茶”虽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却面临“一产二产强、三产弱”的瓶颈。村党支部组织考察五峰、赤壁等地后,敲定茶旅融合思路:以茶产业为基础,引入民宿业态,让村民从“种茶采茶”向“吃旅游饭”转变。
为擦亮品牌,村里牵头成立光明茶协会,制定“不打农药、一芯一叶、采养融合”的《光明茶三章》,通过交叉监管确保品质;紧跟直播潮流,邀请本地网红“九九锅”带货,村干部化身主播,火蝠电商也达成合作。如今,光明茶年产3万斤,总产值20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30万元,村民年务工收入近200万元。
韩家湾茶旅融合民宿项目是关键一步。为啃下土地流转“硬骨头”,肖国付带领团队10天驱车3000公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民汪桂英老人起初不愿搬迁,最终在老党员和乡邻的劝说下签了约,如今住进了舒适的过渡房。项目落地后,村民户均年租金增收1.2万元,务工收入增收1万元,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20万元。
“现在村里越活越‘快活’!”村民干正梅的感慨道出村庄的变迁。一期民宿项目于今年元旦试营业,茶园步道、研学基地等文旅项目正同步规划。罗绪海湾露营地、环湖绿道等二期工程也已提上日程,一幅“春采茶、夏露营、秋研学、冬品茗”的全季旅游图景渐次展开。
“产业振兴不能停留在种茶制茶上,要让茶香引来人气。”肖国付介绍,未来将通过茶企擂台赛、电商直播矩阵,推动光明茶走出江夏,同时以韩家湾为核心,串联茶文化体验、婚礼现场等场景,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茶香”。
田园新境,三产融绘都市农谷
纸坊街林港村,灵港古桥旁的建设工地上机声隆隆,2300亩高标准农田里玉米苗迎风生长。村党总支书记王维正带领村民,以“项目为王”的理念,将这片城郊村落打造成现代都市农业“新样板”。
“坐拥青山绿水,都市农业却止步不前。”这曾是林港村的发展困境。2023年,省级“和美乡村”示范片项目落地,成为破局的关键。王维带领党员干部赴杭州、黄陂等地考察,发动村民出工出劳130余人次,无偿提供土地23亩,将灵港桥湾打造成集休闲、观光、文化于一体的核心区。如今,西甲湖港3.6公里渠道改造、骑行道、星空营地及森林木屋民宿相继落成,昔日“边角村”变身网红打卡地。
“村里搞得很‘俏皮’!”村民张同贵赞叹地道出了变化。村民付起斌将房屋改造后整体出租,不仅租金年增收超过3万元,而且全村200余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民宿务工等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乡村振兴必须兴产业,兴产业先兴项目。”林港村强村公司与湖北鑫佳源农业合作,流转2300亩闲置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把“巴掌田”并成“连片田”,以水稻、玉米等主粮轮作,配套建设烘干、仓储等设施。“未来还将发展农产品研发、冷链物流,形成‘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农旅’的融合链条。”王维介绍。
更创新的是运营模式: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武汉灵水田园农旅公司”,同时引进专业实力团队运营。“不管是租金、务工还是自主经营,都要让村民得实惠。”王维说,目前已有85%农户参与,预计年户均增收2.5万元。
站在灵港古桥远眺,将军山轮廓清晰,规划中的茶园步道、茶文化体验馆已绘入蓝图。王维透露,下一步将串联灵山景区、环湖绿道,打造“春赏花海、夏摘玉米、秋观稻田、冬品年俗”的全季旅游线路,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破茧新生,蝶变文旅热土
曾经房屋闲置、人口外流的五里界街群益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周边市民周末休闲的“香饽饽”。村党支部书记谢受文带领村民盘活资源、引进项目,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
2023年12月,谢受文带领代表赴多地考察,构建“1+2+X”组织架构,以闲置办公楼为议事阵地,召开34次线上线下会议,梳理出26项民生实事。曾仅剩7位老人留守的春皮海湾,如今通过拆除杂屋、修建文化墙等整治,村容焕然一新,彩色跑道、复古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在谢受文推动下,群益村引入多雅风车营地项目,打造“研学+旅游”模式。项目一期去年10月开放后,工作日日均接待2000名师生,周末亲子游客达1500人,与周边农文旅企业形成连片发展效应。今年落地的二期项目占地1200亩,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展示区等板块,预计提供30-50个固定岗位。此外,村里还收储12栋闲置农房进行改造利用,政协委员入驻的“文艺新家”、霍比特花园直播基地等新业态接连涌现。
益家人志愿服务队1529人次参与村湾建设,村民房前屋后种植400余株小红桃,打造共享菜园、民宿样板。随着多雅田园智行生态农业研学基地等项目落地,群益村已吸引多家企业发展休闲农业,带动村民就近就业。谢受文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生态立村、旅游富民”为理念,推动农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让群益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荷风引路,绘就振兴别样红
在法泗街八塘村,百余种荷花于缸中竞放,从单瓣素净到重瓣雍容,宛如一座“荷花基因库”。而带领这片荷塘蜕变为振兴引擎的,正是村党总支书记张松祥。
2001年,放弃深圳创业的张松祥回村时,八塘村集体负债60余万元。如今,他带领村民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引进1040个荷花品种,打造“荷花繁育基地”,将种苗推向全国市场。“100亩繁育田的效益远超种水稻。”张松祥算过一笔账:除科研价值外,荷花产业还带动村民从种苗培育到销售的全链条就业。
为激活“赏花经济”,他策划赏荷季,改造灌溉系统,打造600余米的玻璃栈道。漫步栈道,春赏油菜、夏观荷花、秋览稻浪、冬望麦田,四季田园风光串联成“空中画廊”。村民林则洲感慨:晚上赏荷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家门口务工一天能挣百余元。
作为扎根乡村二十余年的“当家人”,张松祥以党建为抓手,构建“党总支-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治理结构,组建党员先锋队与四支志愿服务队,八塘夜话议事品牌让村民共商发展。
产业创新上,他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流转千亩土地打造五彩油菜与七彩荷花景观,引入村房短居项目盘活闲置资源。今年底,法泗洲上河图农文旅项目将落地,稻香塾文创基地与玻璃栈道相映成趣,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让村民荷包鼓起来,村湾美起来。张松祥的愿景正照进现实:昔日负债村如今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余元,荷花如“金钥匙”打开振兴之门,走出一条“以荷为媒、以旅兴农”的特色路径。(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