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3日电(胡剑芳 李婷婷 成震)2024年11月底,咸宁市咸安区率先携手企业与高校专家,成立生物医药、机电制造、新材料、高精模具等四个产业“工程师工作室”。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这4个工作室已推动8项关键技术突破落地,为企业降本增效超千万元,成为当地产业科技赋能“破冰突围”的核心引擎。
走进华宁防腐的防腐橡胶产业“工程师工作室”,负责人兰希园展示的一组数据格外亮眼:通过千百次实验攻关,传统耐磨橡胶的阿克隆磨耗指标已从0.3-0.4(cm³/1.61km)降至0.15以下,开发的防腐低钙镁橡胶关键指标跃居业内第一梯队。“过去耐磨橡胶进罐加工后强度衰减50%,现在通过配方优化和工艺调整,衰减率控制在15%以内,部分产品磨耗性能甚至实现‘零衰减’,预计年降成本100万元。”2023年7月从大学毕业的新产品研发部部长刘帅,通过“区聘企用带编制”机制进入工作室,研发突破带来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在湖北真奥“生物医药”工程师工作室,研究团队正全力推进盐酸丁卡因原料药结晶工艺调试。“针对该原料长期被外企‘卡脖子’的困境,我们用一年多研发将纯度从98%提升至99.5%,成本从每公斤5万元骤降至2000元。”工作室负责人熊骏宇介绍,这项成果已进入药品申报最后阶段,打破国外垄断指日可待;另一在研项目“升级版”利多卡因乳膏也已完成原料研发,预计今年底可申报受理。
作为咸安区机电制造产业龙头的三六重工,其工程师工作室构建的信息交互平台,彻底打破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壁垒。“通过参数化设计系统,传统需2个工作日的门式起重机设计压缩至5分钟,产业链协同效率大幅提升。”工作室负责人、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范晓霞介绍。
更令人瞩目的是,工作室自主研发的“地铁人防和防淹智能应急装备”经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依托工作室的协作机制,三六重工一改外购零部件的传统,实现本地采购、优先配套的“咸产咸用”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形成本地循环。
工程师工作室的持续发力,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咸安区创新推出“区聘企用”机制,拿出100个事业编制为企业聘请人才,编制放在区人社局,人才直接进驻企业工作室。同时,依托3000万元区级人才资金池,构建“政策+平台+服务”全要素支撑体系,落实“桂乡人才一卡通”服务,已兑现1290万元科技创新奖补资金。
“过去招硕士博士难如登天,现在带着事业编制进企业,吸引力完全不同。”华宁防腐科技副总兰希园坦言,这一政策为企业拓开高端人才招引新路。目前,四大工作室已吸引42名行业人才参与,华宁防腐更组建起含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人才的研发团队,新引进硕士5人、本科生4人。今年,真奥药业、华宁防腐、志研自动化三家企业的区聘企用研发人才申报工作正稳步推进。
如今,咸安的工程师工作室已成为“立足企业、辐射产业”的协同创新载体,在领衔人才主持下主导重点产业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创新提效,让科技赋能成为区域经济“破冰突围”的核心动力。(完)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