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4日电 (张文 何梦雪)朱庙村位于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东南角,是该镇国土面积最大的自然村,拥有近7000亩水田种植面积。村东部的地块,距离漳河水库三干渠灌溉网的最末端,足足14公里之遥。每年插秧时节,村民陈平都要望着缺水的田发愁,“缺水是家常便饭,大家都眼巴巴地盼着能下一场及时雨。”陈平说。
虽然灌溉距离远,但水是能放过来的,村民们为什么还要“看天吃饭”?“别提了,放起水来,那可比过年还热闹。”朱庙村村支书毛志峰苦笑道。原来,由于地处灌溉网末端,全村每年只有十来天才能等来三干渠的水。而更让他头疼的是,村东部这片近700块巴掌大的小田,就像打碎的镜子,每次放水都是一场激烈的“抢水战”。
“谁家先放?”“漏水的损失算谁的?”“我家改种了旱作物,不需要放水。”……村民大会上,大家乱作一团。为了达成放水一致意见,毛志峰等村干部常常磨破了嘴皮子。
转机出现在2024年秋收后。掇刀区农业农村局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在朱庙村实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村民大会上,大家一致同意,对改造翘首以盼。很快,测绘仪在田块间架起新坐标,设计图纸逐一完善,这年年底,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农田改造拉开了序幕。
“就像拼积木一样,我们把1600亩零碎的田块重新进行了规整,97口堰塘清了淤,还新修了4座泵站,改建了一座泵站。”施工负责人苏杭介绍。项目包括田块整治、地力提升、灌溉与排水升级、田间道路修建等工程。规整后,形成了479块大田的崭新版图。同时,还修建了配套渠系建筑物561座、矩形渠7500米,机耕道21公里。
一番改造,打通了“水动脉”。从高处俯瞰,7500米的矩形渠以几何般的精确度切割田野,将零散田块重组为标准化网格。“与以往高标准农田改造多修建U型渠不同,这次我们在朱庙村采用的是矩形渠设计。”掇刀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负责人李明指着剖面图解释:“矩形渠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接缝处理更严密,就像给渠道穿上了一层‘防水衣’,实现了零渗漏。”而矩形渠垂直的侧壁设计,能扛住收割机等大型农机的挤压,不易变形,还能节省15%-20%的耕地面积,同时提高水流的速度。新修泵站后,村民们可以利用矩形渠,将丰水期的盈余导入自家堰塘,实现错峰蓄水。从成本上来计算,每亩田的灌溉成本至少节省了15-20元左右。
望着矩形渠管口里涌入的清水,陈平打趣道:“以前放水全家上阵守夜,现在管口一拧就能轻松搞定。不用再买抽水泵、水管、电线,上、下田块争端没有了。”让他开心的还不止这些,有了宽敞的机耕道,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设备终于能开进地里了。“再也不用弯腰驼背在地里忙了!”陈平说。
暮色中,新修的矩形渠在夕阳下泛着金色光泽,清澈的渠水流入碧绿的稻田。站在新修的机耕道上,毛志峰从汩汩水声中听出了流淌的希望和丰收的年景。(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