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江夏区
折桂·寻梅——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故事
武汉发布
2025年07月25日 09:10
2025年07月25日 09:10 来源:武汉发布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要求,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党员教育工作质效,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于本月起在武汉发布持续推出《引领》专题栏目,从不同角度展示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模范,在推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先锋精神、彰显先锋本色、发挥先锋作用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和突出贡献。

  栏目今年聚焦“党建引领铸魂育人”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两大主题,首期由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联合推出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桂梅和全体党员教师的故事。

  华坪有个张桂梅,武汉有个王桂梅。同为女性,同为校长,不同的使命,相通的精神。同为桂梅的你们,一个为女学生们蟾宫折桂而耗尽毕生,另一个则为了特殊学生们“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从19岁的青涩,至今仍在踏雪寻梅。

  给这群特殊孩子们“兜底”,不仅是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使命,也成了王桂梅这30年特教生涯中的全部课题。2016年她率先在武汉市探索开展反向普特融合教育,同时开设特教班、普通班和混合班。她说:“就是要让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成长。”为了将特教课程与普教课程进行更好地融合,江夏特校组织开展了12门融合课程,成立了刺绣、陶艺、种植等10个校园社团,举办普特融合的体育运动会,让孩子们自然融合在一起。当他们手牵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时候,在这一刻纯真和善良便具象化了。

  王桂梅说:“‘普特融合’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太多的经验,从安全角度考虑,学校将普校生和特校生安置在不同的楼层,每一个楼层转角处装着玻璃门,还挂着一把大锁。后来是学校老师偶然发现楼上楼下的小朋友隔着门缝分享美食,这个举动让我们看到了真正融合的希望和意义。所以我作出了大胆的决定——拆除大锁,打开玻璃门!”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普特融合”教育不仅使残障儿童融入普通校园生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当作正常人一样看待,同时也让普通儿童了解残障儿童的需要,和他们建立同伴关系,懂得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如今313名学生中99名普通生与特教生共学共舞,自闭症孩子在戏剧社学会跟随节奏,毕业生那句“我来自特校”成为最动人的身份宣言。

  1995年,从武汉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王桂梅坚定地放弃了一所条件更好的学校,和另外6位同学一起回到江夏,走上了特殊教育事业这条不凡之路。面对江夏区特校师资近乎空白的困境,满怀“为爱而生”初心的她,带着对特教事业热爱的信仰,多次放弃调离机会,这一扎根便是30年。

  王桂梅回忆:记得老校长曾说过,普教多一个老师无所谓,特教缺一个就少一个支撑,这句话至今仍然回响在我的耳畔。“所以别人说我是‘为爱而生’,其实我觉得不准确,我觉得我是‘为特教而生’。我始终认为,我们是这些孩子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最后防线’——若这个防线连我们都不守,有些家庭就真没希望了。”

  在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下,武汉市教育局对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统筹推进,江夏区教育局破题攻坚,全区首座无障碍新校区在江夏特殊教育学校拔地而起。那道斜坡托起的不仅是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希望,也见证着国家对特教事业最真挚的尊重。

  政府1200万专项资金投建江夏特校现代化教室,5名985硕士加入教师队伍,特殊学生在特奥联谊活动中斩获6金、6银、8铜,1500余名学生融入社会。这些珍贵的数字,最终化为“生命照亮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学校青年教师严琪琪被王校长的精神感染,“她教会我们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当孩子突然发出尖叫时,我们不是先去制止,而是先关闭刺耳的广播。”

  校党支部副书记鲁元兰说,她用自己的乐观和坚韧感染着教师团队,用鼓励和陪伴,帮助大家重新建立自信。

  “梅老师说每片花瓣都有自己的春天!”“以前总摔跤……现在能抓着栏杆走十步!梅老师说,慢慢来……”“梅老师说我也能当艺术家!”……特教学生发自肺腑的一句句动人讲述,是对王桂梅和全体教师的最美赞扬。

  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

  让每个生命闪闪发光

  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体23名党员教师,始终秉持教育为民的初心使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为融合教育点亮一盏灯,让每个生命都闪闪发光。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