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卫生健康
聚焦医疗难点 武汉妇幼临床技术迎“大考”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7月25日 13:31
2025年07月25日 13:31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5日电 (杜谨宇 林金国)由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儿科领域、妇产领域答辩评审,分别于7月22日、24日在武汉儿童医院(西院)举行。两个领域共52项技术创新方案围绕临床价值、安全性、基层可及性等核心评价体系进行了集中展示,有望推动妇幼健康医疗技术从科研创新向临床普惠转化。

  精准干预有望破局儿童罕见病“诊断难”

  面对儿童罕见病诊疗的“无人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罗小平教授团队展示了针对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技术。该项目整合多项前沿技术,为罕见病建立了快速诊断路径,让解读“生命密码”有方可循。

  同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周建华教授创新构建的基于靶向B细胞的儿童免疫性肾病治疗体系,为那些对传统疗法反应不佳的患儿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武汉市第一医院王娜副主任医师展示的“婴幼儿颅型异常智能诊断和矫正系统”,有望帮助更多宝宝降低因颅型异常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技术的先进性最终要服务于广泛的患者群体,基层适用性成为多个儿科领域强基项目的答辩重点。武汉市第三医院边俊梅主任医师展示的“儿童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因其操作流程标准化、所需设备普及性强,被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能力。

  从大切口到“小针孔”只为让孩子少受苦

  以“毫米级精度”颠覆传统手术模式成为近年来儿童外科领域关注的焦点。

  先天性巨结肠是儿童外科一大疑难病症,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术后护理和长期管理。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冯杰雄教授带来了创新解法。其“先天性巨结肠的功能性微创诊疗技术”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加速了患儿康复进程。

  在腔道狭窄、结构精细的呼吸领域,精准操作同样至关重要。武汉儿童医院陆小霞主任医师、陈和斌主任医师团队构建的治疗体系,巧妙结合三维成像与微创介入技术,为气道畸形患儿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有效突破了传统治疗的瓶颈。

  武汉儿童医院段栩飞主任医师通过手术机器人结合AI规划系统,为肝胆肿瘤等复杂手术提供精准导航,显著提升安全边界。

  技术革新让妇科微创手术从“看得清”到“做得准”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莉教授针对盆底功能障碍,开发出覆盖预防、诊断、治疗的全周期解决方案。武汉市中医医院汪新妮主任医师通过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技术,大幅提升妇科疾病手术体验。

  技术迭代不仅体现在设备升级,更深入治疗策略内核。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赵云主任医师将传统的子宫动脉栓塞术与宫颈双球囊相结合创新应用于高危引产;武汉市第三医院罗芳团队则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为复杂妇科手术提供“透明化”导航。这些技术共同推动微创手术从“看得见”向“做得准”跨越式发展。

  打响生育力“保卫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靳镭教授团队双剑齐发——“人类胚胎体外发育全阶段智能选择监测技术”利用AI动态追踪胚胎发育关键指标,再通过“单胚胎移植策略”显著降低多胎妊娠风险。

  面对肿瘤年轻化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高庆蕾教授建立了早期妇科肿瘤生育功能保留诊疗体系,并将溶瘤病毒等生物治疗方案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武汉儿童医院彭祥炽主任医师则构建了儿童青少年及年轻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体系。两位专家通过不同技术思路,努力为儿童青少年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希望。

  武汉儿童医院何学莲主任医师推动“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仅需母体血液即可精准捕获染色体异常与单基因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乌剑利教授领衔的胎儿镜与产时胎儿手术技术,实现从宫内到分娩的全程救治。这些技术共同编织起覆盖孕前、产时、产后的立体防护网。

  微创与智能技术融合正在重塑妇幼诊疗格局

  共有10位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省的国内头部医院相关领域专家作为答辩评审专家评审组成员为各项目“把脉”。

  评审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怀立教授指出其中的三大趋势:微创技术向低龄群体延伸,手术创伤控制达到新水平;疑难病诊断效率实现突破性提升;远程医疗模式构建起实质性协作网络。这些进展都标志着儿科诊疗进入精准化、系统化新阶段。

  “技术突破既体现在高端医疗领域的关键攻坚,也反映在临床转化效率的实质性提升。”妇产领域评审组组长、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武亮教授表示。(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