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卫生健康
武汉医疗技术“硬核突破” 为患者带来更好诊疗效果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7月25日 13:38
2025年07月25日 13:38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5日电 (李文 杜谨宇)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整形/甲乳/麻醉/五官/皮肤领域24日答辩评审,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汉江湾院区举行。35项核心医疗技术进一步突出微创化、美观化追求,既有效提升了诊疗效果,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争分夺秒守护光明,破解眼疾救治难题

  由血管“堵住”引发的灾难——眼中风,致盲率高达80%,超过9成的患者最终视力不足0.05,几乎等同于失明,其黄金救治期仅为1.5小时至4.5个小时,许多的患者因为传统诊疗流程的繁琐而错失视力。

  面对这场争分夺秒的战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肖璇教授团队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采用“超选择眼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新技术。“简单来说就像为血管配备了一位精准的‘导航员’,通过微创的导管直达堵塞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快速溶解血栓,让血流瞬间‘重启’。”肖璇介绍,目前该团队救治的眼中风成功案例超1000余例。

  在角膜移植领域,武汉也有着令人瞩目的创新实践,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光明的希望。

  “全球角膜捐献与需求比例仅1/70,如何利用有限的捐献角膜救治更多的角膜病人且提高效果?”武汉同济医院李贵刚教授团队提出成分化角膜移植术。“人的角膜就像一块5层的夹心蛋糕。”李贵刚介绍,传统的角膜移植技术是将角膜从里到外全部切除换成新的。而成分化角膜移植术则是通过先进的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技术和活体共焦显微镜等,在手术前判断患者的角膜病变发生在哪一层,利用创新角膜后弹力膜分离技术、自动角膜板层刀、飞秒激光等,准确地把角膜切割成包含不同层次、具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移植片,只更换患者发生病变的角膜层次或者细胞,实现1片捐献角膜治疗3位病人,并降低移植后排斥反应、显著提高视力水平。

  医疗创新技术层出不穷,造福更多患者

  而在此次答辩评审中,武汉市第一医院陈柳青教授介绍的“仿生多器官芯片”刷新了大众的认知。

  目前,该团队已成功构建特应性皮炎、皮肤瘢痕、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20余种疾病模型,已陆续在辅助临床中应用。

  在乳腺癌筛查和烧伤儿童康复等领域,医疗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早发现’可极大地提高乳腺癌治愈率。”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黄自明介绍,“乳腺热层析”技术通过无创、无辐射的方式,精密分析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分布图,精准捕捉早期乳腺肿瘤的细微病理特征,可显著提升筛查效率与便捷性,为解决乳腺癌早筛难题提供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

  武汉市第三医院刘淑华医生团队带来的烧伤儿童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运用数字化方式实施运动康复训练,并取得初期疗效。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烧伤儿童的运动能力恢复率达到80%以上,减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克服痛点,武汉医疗技术走向世界

  “耳内镜具有高清、广角、操作灵活等优势,可以通过自然孔道来观察和处理病变,但其临床应用仍受限于内镜手术的固有缺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廖华教授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团队于2019年开创了一种新术式——持续灌流操作模式。新术式在耳内镜外加装一层薄薄的镜鞘,可以在不占用额外空间的前提下,通过镜鞘向患者耳道内持续灌注清洁生理盐水,将少量出血、骨粉等物质迅速冲出,既提高了耳内镜下的磨骨效率,又能保持操作区域的视野清晰,还能起到防止热损伤的效果。

  截至目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开展6000多例持续灌流模式下的耳内镜手术。全国300多名专科医生接受了相关技能培训,并实现向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技术出海”。

  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医师杨艳清团队提出了瘢痕性皮肤外耳再造技术的策略,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该技术通过在耳后筋膜下埋置扩张器的方法,有效防止了扩张皮肤破溃的风险。

  “今天的评审项目中有多项技术创新性强,可以解决诸多临床难题。”专家评审组组长、广东省人民医院邱前辉教授表示,这些项目可借此次活动广泛地交流学习,进一步推动技术向基层“下沉”。(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