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6日电 (彭文洁 王宇凡)近日,一辆满载精品梨的货车从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龙岗村驶出,两天后便抵达广东客户手中。这些曾需村民挎篮叫卖的鲜梨,现在经统一包装远销外省,让村民收入与村集体收入双双增长。“现在啊,愁种不愁卖。”龙岗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轮值书记”制度带来的乡村蜕变。
村干部能力断层、队伍活力不足,是不少地方的共性难题,牌楼镇也曾面临类似问题。“有些年轻干部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工作统筹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跟不上。”牌楼镇党委书记董奎介绍。
2023年4月30日,35岁的城山村村委会委员潘丹丹接任5月“轮值书记”。次日接到紧急任务,要求3日内统计全村需水量、收齐水费。按原分工仅负责包联8组的她,一天内拨打200多通电话,上门沟通化解疑虑,不到两天就收齐25万立方米灌溉用水的1.1万元水费,确保农田及时“解渴”。
“经过这件事,我不再局限于本职,而是着眼全村。”潘丹丹感慨道。如今的城山村,村干部从沉默观望到主动担当,从涣散懈怠到比学赶超。积分制管理、村庄建设推进有力,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14万元,其中潘丹丹领办的村富公司营收12万元。
牌楼镇党委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好“苗头”,对“轮值书记”制度进行了深入总结、提炼。2024年,牌楼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轮值书记”制度,制定了全镇“轮值书记”工作方案,还建立了“四个一”机制:一张清单明任务、一套配置亮身份、一支队伍强帮带、一场述职促落实。轮值后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
这套制度迅速点燃了村干部干事热情。7月7日早上七点不到,龙岗村后备干部左锦容、周小燕就到3组村民罗顺喜的果园帮忙包装鲜梨。“以前我凌晨三四点摘梨,拖到荆门城区叫卖,价格不稳定还辛苦。”罗顺喜说,“今年不用再这样了!”
龙岗村有30多年果树种植历史,梨树种植基地360亩,年产梨36万公斤,但曾因产业不强,集体收入为零。推行“轮值书记”制度后,年轻干部一下子“活”了起来,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最终成立了荆门市杨展园艺有限公司并注册品牌,跟着镇招商专班赴广州、深圳找客户,开启订单种植模式。“村民按订单采摘,村里统一包装销售,仅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摘掉零收入的帽子。”龙岗村党支部书记杨泽磊说。
在泗水桥村,“轮值书记”制度则破解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用水难题。该村作为水系灌溉末端,长期依赖蓄水量不稳定的矮山水库,旱情曾让村民王玉兴一度想放弃20亩农田。今年2月,担任“轮值书记”的村会计李亚云实地调研后,提出从邓垱河铺设1千米管线至水库、配套建设泵站的方案,村干部仅用两周就完成项目,解决了5组、6组1000多亩农田用水需求。“以前旱年为水发愁,打零工都不安心。”种20亩田的王玉兴说,今年农事安排得井井有条。
“担任‘轮值书记’后,我学会了站在村党支部书记的角度思考,统筹全局。”李亚云说。村干部还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泗水桥村年轻干部提出的引水建议,与镇里酝酿的规划不谋而合,推动了规划落地。
“‘轮值书记’制度推广一年多来,全镇10个村培养出大批优秀年轻干部,24名年轻干部成长为‘多面手’,31名年长干部‘传帮带’。”董奎表示,如今牌楼镇各村产业发展良好,干部队伍充满活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