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9日电 (杨叶 任强 王露)仲夏时节,丹江口水库碧波万顷。7月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智能监测与系统防控技术研究”项目推进会在湖北丹江口市召开。来自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湖北农科院、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单位的29名技术骨干齐聚一堂,共商守护国家“水脉”大计。项目首席科学家、三峡大学校长黄艳在会上强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保障京津冀豫地区数亿人饮水的‘生命线’,我们必须以科技为盾,斩断面源污染隐患,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历史性突破:三峡大学扛鼎国家重大科技使命
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名单,黄艳主持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项目赫然在列。
这项由三峡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经费1225万元),标志着该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承担国家最高级别的科技研发任务,不仅是对三峡大学科研实力的国家级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服务国家水安全战略能力的一次权威认证,为学校发展树立了崭新里程碑。
该项目直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挑战:自2014年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累计向北方输水超69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逾1亿人口。然而,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存在“底数不清、监测不全、调控能力不足”的难题,面向核心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系统防控技术依然欠缺。
为破解这一困局,三峡大学充分发挥其在水利、环境、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顶尖机构,以及水源地核心区域的地方政府与农技推广部门,构建了“产学研用推”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
项目核心目标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覆盖库区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网络,创新形成“源头精准控污-过程高效阻截-智能优化决策”的系统化防控技术体系,显著提升面源污染溯源精准度与防控效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
纵深推进:协同攻坚守护“一库净水”
盛夏七月,项目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黄艳教授带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十余家合作单位的29名科技精锐,深入丹江口库区一线,围绕五大课题展开系统研究,形成多维度、全链条的科技攻坚格局。
在项目推进会上,来自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湖北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和三峡大学的五大课题负责人汇报最新进展:课题一聚焦污染形成机制,已完成库区三省农户调查及水系监测,技术路线明确;课题二致力于监测体系构建,已开发“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平台”系统,推进遥感与实地融合监测;课题三致力于攻关绿色投入品技术,已验证了微生物菌肥技术路径,确保降低氮磷流失15%以上;课题四研究生态阻控优化,建立水系调控自组织优化模型,探索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路径,开展植被筛选实验;课题五集成智能决策平台,已搭建原型并融合三维场景与预报模型,对接数字孪生系统。
与会专家围绕关键技术、数据共享、示范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凝聚协同攻关共识。
系统治理:科技赋能守护“清水北送”
为精准对接实际需求,项目团队赴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小流域观测站、大田示范区、土关垭生态茶园及陶岔渠首等关键节点区域实地考察,为后续精准布设试验、获取关键本底数据、优化技术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胡家山观测站,玉米、辣椒、金桔的径流小区实验已初现成效。“我们正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投入品替代技术,目标是实现‘减排不降产’,甚至‘减排提质’。”湖北农科院副研究员朱镭介绍道。
在大田示范区,河渠水质监测设备正逐步部署。“以往靠人工巡查,现在我们正在构建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回传数据,一旦水质异常,系统将自动预警。”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辛小康表示。
在土关垭镇,科技降污、茶旅融合发展成为调研重点。“黄艳团队带来的技术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希望借助科技力量,破解茶园面源污染难题,提升茶叶品质,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丹江口市土关垭镇党委书记张艳芬满怀期待。
面对攻坚期挑战,黄艳强调团队需凝聚四点核心共识:一是扛牢“守护国家水安全”的政治责任;二是强化“系统治理”思维,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三是深化“跨界协同”,确保技术降污不降产;四是锚定“惠民利民”目标,推动治污成效转化为农民增收。这些理念与其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一脉相承,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她曾呼吁“构建绿色农业政策体系”,推动科技攻坚与制度设计双向发力。
未来可期:打造水源保护科技示范
项目预期在未来2-3年内产出多项重大成果:构建国际先进的智能监测预警与系统防控技术体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装备、防控产品及管理平台;形成可在全国类似流域推广的“丹江口模式”;为国家重大调水工程水源保护提供重要科技示范与政策支撑。
下一步,团队将聚焦摸清污染底数、突破防控技术瓶颈、健全体系统,加快构建“天空地水一体化智能监测网”,推动15万亩技术示范区落地。这不仅将有力筑牢南水北调中线“清水源头”防线,也将持续提升三峡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版图上的显示度与贡献度。
黄艳说:“此项目是三峡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学校心怀‘国之大者’、长期奋斗的成果。我们有决心、有能力高质量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项目进入攻坚期,我们将深化有组织科研,特别是前沿技术在重大生态环保问题中的应用,力争产出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强劲的‘三峡力量’,不负国家重托。”(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