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9日电 (庞尤优 李婷婷)7月26日凌晨3时,咸宁向阳湖镇的湖面裹挟着夜风的清凉,斩关村650亩虾池上,头戴照明灯的身影打破了寂静。双胞胎兄弟鲁小明和鲁元明身着连体胶裤踏入水中,随着地笼被一节节拉起,生猛肥壮的小龙虾倾泻入船,银白的虾身在灯光下闪着光泽,不多时小船便已载满收获。
清晨6时,向阳湖镇甘棠市场早已人声鼎沸,400余户渔民的摊位上摆满鲜活水产,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鲁氏兄弟刚把载着300多斤小龙虾的货车停稳,等候多时的商户便围了上来。“这青壳白底、鳃净腹肥的品质,在城区市场根本不愁卖!”老搭档孙才明一边麻利地过秤,一边笑着说。这批小龙虾经他转手,很快就会出现在温泉、咸安城区的餐桌上,不到半小时便销售一空。
鲁氏兄弟的养虾故事,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早年哥哥鲁小明在武汉汉正街做批发,弟弟鲁元明在深圳开挖掘机,兄弟俩2010年怀揣创业梦回乡投身土地整理工程。“帮人挖虾池时,看着养殖户起虾时的热闹场景,心里直发痒。”鲁小明回忆道,当时看到小龙虾产业红火,兄弟俩一拍即合:咱向阳湖水域多、水质好,凭啥不能自己养?
向阳湖镇坐拥得天独厚的水产养殖优势——密布的河湖塘堰水质清冽,水生植物丰茂。2017年,兄弟俩率先流转80亩水域“试水”小龙虾养殖;次年,他们又大胆盘下650亩沼泽地,投入60万元购置挖泥船,历时三年筑堤3公里,将3片水域科学分割为7个可控区域,2021年终于建成水电路畅通、水位可精准调控的生态养殖基地。
“门外汉要变行家里手,就得踏踏实实地学。”鲁元明坦言,创业初期兄弟俩多次奔赴潜江取经,却在实践中发现了家乡的独特优势:向阳湖黏性土壤保水性强、结构稳定,比沙质土更适合小龙虾打洞栖息,能减少洞穴塌方风险,成活率显著提高;湖中茂盛的水草既能调节水质,又能提供天然饵料和隐蔽场所。
但当地传统粗放式“野养”模式,往往养出虾苗就出售,难出高品质成品虾。“密度太稀产量低,太密又容易生病,得找到平衡点。”兄弟俩在7个水域开展对比试验,从每亩60斤到120斤虾苗逐步调试,最终锁定每亩投放100斤、规格控制在每斤80-120尾的最优方案——45天即可养成达标成品虾,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养虾先养草,草好水才好,水好虾才肥。”这是兄弟俩8年摸索出的“真经”。每年春季虾池浅水区,他们像“植物学家”般精心培育水草:耐寒的伊乐藻净化水质,高温季的灯绒草、扁担草为虾提供遮阴庇护,水草与虾群数量保持动态平衡。他们还创新“一季虾一季稻”种养模式,水稻吸收水体养分减少病害,虾粪又滋养稻田,形成生态循环。
如今,鲁氏兄弟的养殖版图不断扩大。2023年他们在嘉鱼潘家湾镇再拓300亩虾稻基地,养殖规模达千亩级。基地产出的小龙虾因品质过硬,不仅垄断本地市场,更稳定供应武汉大型批发市场,日均销量2000-3000斤。“去年毛收入超160万元,纯利润最高达100万元。”鲁小明算起收益账,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谈及未来,兄弟俩已有清晰规划:升级基地水电路设施提高养殖效率,筹建饲料厂和有机肥厂降低成本,从虾苗培育到终端销售打造全产业链。(完)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