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社会新闻
湖北咸丰“红色守粮队”筑起粮食安全丰碑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7月31日 11:26
2025年07月31日 11:26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31日电 (文朝顺 舒淑)7月28日清晨,咸丰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简称“咸丰粮储”)的粮仓内,保管员杨启光和胡江滨手持测温杆,穿梭于一列列高大的稻谷廒间,进行粮食巡检。这支由党员组成的“红色守粮队”,平均党龄超过20年,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在基层筑起了粮食安全的坚实屏障。

保管员和副总经理秦伟在测量、记录仓库温度。文朝顺 摄

  “老黄牛”的坚守:粮仓就是家

  “1990年进粮油系统,保管员、防治化验员、质检员都干过。粮仓从木仓、苏式仓、基建仓,到今天的高大平房准低温仓,我都经历过。”咸丰粮储质检科科长杨昌豪,是这里党龄最长的老党员。三十余载光阴,他像一头“老黄牛”般扎根粮仓,每一寸仓壁的温度,每一粒粮食的状态,都刻进了他的记忆深处。

  “手摸无尘,口吹无灰。”这是杨昌豪的师傅吴光达从木仓时代就坚守的铁律。如今,科技赋能,检测更精准,但杨昌豪的严谨态度从未改变。2023年入库季,他顶住压力,拒收了3车近100吨不达标的粮食。如今,他渴望将这份“匠心”与“责任心”传递给年轻一代。

  在咸丰粮储,像杨昌豪这样的“老黄牛”还有许多:胡江滨自1989年起坚守保管员一线;尹志宏从1990年至今默默耕耘财务岗位;姚华富自1991年进入系统,长期从事机关管理工作;陈东亚从基层保管员一步步成长为总经理……这支队伍中,党员占比高达50%,平均党龄22年。

陈东亚在操作湖北粮食销监管粮库管理平台。舒淑 摄 

  “粮草官”逆行:疫情下的硬核保供

  2020年大年初一,时任公司总经理的陈东亚立即拨通会计姚富华的电话,两人彻夜未眠,紧急梳理库存、加工能力和人员配置,敲定配送方案。

  “你们的任务,就是应急保供、平抑市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上级指令下达后,陈东亚火速行动。为保障日产80吨大米的生产线不停转,他连夜为加工技师郭勇办好通行证,亲自驾车穿越管控区接人;汽油紧缺,他就骑自行车往返于单位与商超之间。超市里的米架,空了又满。

  2020年4月初,咸丰县食用油库存告急。副总经理秦伟拉上妻子,自驾400公里前往洪湖油厂,连夜装车返程。次日清晨,满载应急食用油的货车入库,市场情绪悄然消散。

  新冠疫情期间,这样的场景是常态:姚富华在办公室连续鏖战三天;郭勇调试设备至凌晨……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编织起维系千家万户的粮油保供安全网。

  “探路者”创新:科技赋能粮储突围

  “以前只知储粮,现在才懂稻谷也有‘生命’。”咸丰粮储董事长潘建华决心用绿色科技守护粮食安全。在咸丰县发展和改革局的推动下,公司引入光伏发电与智能控温系统,建成了恩施州首个县级粮仓光伏电站。这一绿色模式,每年预计可减少碳排放约180吨。14台大功率空调依托绿色电力,精准调控粮温,让稻谷进入“休眠保鲜”状态,显著提升了储粮品质与综合效益。

杨昌豪在检测粮食重金属含量。舒淑 摄

  同时,咸丰粮储以市场化思维破解轮换难题。业务负责人秦伟带领团队运用武汉粮食交易中心平台,实时分析拍卖数据与区域市场饱和度,动态定价并优化物流。今年,轮出稻谷的单价较预期高出0.04元/斤,轮换“架空期”严格压缩在5个月以内。

  “智慧粮库”建设也在加速。公司核心业务全面线上化,出入库、仓储管理等关键环节纳入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目前,业务线上办理率高达90%,关键设备在线率100%,管理效率与决策精度实现质的飞跃。

  夕阳西下,保管员杨启光锁上仓门。从木仓岁月到准低温智能粮库,技术日新月异,但“守粮人”守护国泰民安的初心始终如一。正如咸丰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毅所说:“这里储藏的,不仅是粮食,更是百姓的安心和国家的底气。”(完)


【编辑:丁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