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湖北咸丰:烟叶烘烤关键时 专业技术撑起烟农“钱袋子”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8月11日 10:05
2025年08月11日 10:05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8月4日清晨,湖北省咸丰县坪坝营镇跑马槽烘烤工场的薄雾还未散尽,咸丰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烟技员黄绍友已挎着记录本走进烤房。他凑近观察窗,盯着悬挂的烟叶,指尖在本子上快速标注:“干球39℃,湿球36.6℃,中部叶变黄8成,失水正常。”这样的清晨巡查,是他在烘烤季里雷打不动的“开工课。

  在咸丰县,像黄绍友这样的烟技员有一百多名。他们穿梭在全县121个集群烤房基地,凭着专业技术给烟农的“金叶子”护航,让一片片“绿叶”在精准调控里变成金灿灿的“致富叶”,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责任牌上墙 烟农心里亮

  “廖师傅,3号烤房干球温度卡在45℃不动了,湿球也掉了两度,这炕烟可刚到定色期啊!”8月3日傍晚,技术员廖祥胜的电话里,烟农李长旭的声音带着慌张。

  10分钟后,廖祥胜已蹲在烤房旁,手持自控仪开始麻利的调起来。这样的“随叫随到”,源于咸丰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推行的责任明示牌制度——每个烤房群最显眼的地方,都挂着烟叶烘烤服务责任明示牌:烤房数量、烘烤面积、烟农户数写得明明白白,调制技术责任人和片区责任人的姓名、电话也赫然在列。

  “牌子一挂,我们心里就踏实了。”烟农邹纯勇说,去年他烤烟时燃烧机熄火后点不着,拨通牌子上的电话,技术员20分钟就赶到,及时救回近万元损失。

  全县121个基地的责任牌,织成一张覆盖全域的服务网。在烘烤季里,烟技员们24小时开机,承诺1小时必达、2小时内解决问题。“烟农有需求,我们随叫随到。”咸丰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生产科负责人李文科说,这牌子不只是责任公示,更是给烟农的“定心丸”。

  技术打底子 烤出好成色

  “下部叶适熟采收,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叶充分成熟4~6片一次采收”在坪坝营镇黄鳝坝村的烟田里,烟技员陈华艺正给烟农讲解采收标准。他手里的鲜烟成熟度判断图文手册,标注着不同部位烟叶的成熟度指标,这些精准数据,是烤出好烟的第一关。

  进了烤房,技术把控更显关键。烟技员们遵循“中棵烟+高油分”采烤技术,把烘烤全程拆解为7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的温湿度都有“硬杠杠”。这些数字都被烟技员们牢牢记在心里,化作对烤房的精细调控。

  数据会说话 金叶变存折

  在咸丰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的烘烤档案柜里,码着千份《到炕指导记录》和《烘烤记录》。翻开记录,干球湿球温度、阶段时间、烟叶变化......密密麻麻的字迹,全是技术护航的足迹。这些数据最实在:推行精准烘烤技术后,全县烟叶烘烤损失率从12%降至5%以下,上等烟比例平均提了4个百分点。

  坪坝营镇烟农吴广江算起账来,眼角皱纹都带着笑:“我种70亩烟,往年烤坏的烟叶能堆成小土坡,每亩损失差不多800元。今年技术员盯着我按‘黄片青筋、主脉变软’的标准把控变黄阶段,每炕烟能多卖1000多块,70亩算下来,增收快7万呢!”他指着烤房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烟叶,金黄的叶片泛着油光,“这哪是烟叶?是咱烟农的‘存折’啊!”

  这些数据背后,是烟技员们的连轴转。烘烤季里,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遇到连阴雨天气,更是24小时守烤房。“看到烟农卖烟时的笑脸,再累都值。”技术员陈建华的话,说出了所有烟技员的心声。

  从春天土里的第一棵烟苗,到烤房里烘出的最后一片金叶,在这片土地上,烟技员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技术护着希望,一片片烟叶在烤房里完成华丽变身,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杨宵)


【编辑:丁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