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夷陵区
“5210我爱夷陵”解锁县域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密码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8月18日 09:47
2025年08月18日 09:47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8日电(施娟娟)在长江三峡的青山绿水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以一组饱含深意的数字密码——“5210”(谐音“我爱夷陵”),探索出了一条县域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之路。这个融合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文明实践品牌,不仅助力夷陵区长期位居湖北省县域经济前列跻身全国百强区,更成为新时代文明创建的鲜活样本。

  品牌引领:数字密码背后的文明基因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在这片34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0万夷陵人民用“5210”这组数字密码,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建设的生动篇章。走进夷陵区,随处可见一朵绽放的繁缕花标识。这朵由10片花瓣交融形成5个爱心图案的LOGO,不仅美观大方,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五类文明实践”“两心融合”“十大志愿服务联盟”等抽象概念,通过这样的艺术设计变得生动可感。

  “这个标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夷陵人对家乡的热爱。”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繁缕花的花语是‘感恩’,这与我们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高度契合,也呼应了“包容、奉献、实干、争先”的夷陵精神。”

  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夷陵区创新打造“支客师宣讲”模式,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支客师”是夷陵农村红白喜事中德高望重的“总管”。夷陵区巧妙借用这一传统角色,组建了一支882人的“支客师”宣讲队。这些来自基层的宣讲员用乡音传党音,用土话讲真理,把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湾屋场。

  “过去听理论报告总觉得高深,现在‘支客师’用我们身边的事来讲,一下子就明白了。”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村民刘大爷说。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已开展宣讲2100余场次,覆盖群众6万余人次。线上,“5210文明实践”平台与学习强国深度融合,推出“微课堂”“云宣讲”等栏目,实现理论学习“随时随地”。线下,“支客师说理”项目入选《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案例选编》,成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标杆。

  典型引领:构筑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地

  在夷陵城区,一条“好人长廊”成为新的城市风景线。这里展示着13位“中国好人”、16位“荆楚楷模”“湖北好人”的感人事迹。开展道德模范进校园、进村镇巡讲120场次,在公共文化场所、商超等地设立“好人榜”“好人岗”,打造“好人馆”“好人灯箱”300余处,让“好人”风采成为夷陵最靓的风景。

  “看到身边普通人做的善事被表彰,我们也想向他们学习。”市民王女士说。夷陵区创新建立“双线挖掘、三级推荐”机制,通过群众推荐、媒体发现、部门联动,累计挖掘基层典型500余人次。为了让德者更有得,夷陵区推出了一系列暖心举措,组织文明单位走访慰问先进模范,发放免费体检卡、景区旅游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夷陵,“好人好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文化滋养:传统与现代的文明交响

  夜幕降临,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之岛”广场上,一场非遗展演正在精彩上演。夷陵版画、下堡坪民间故事等传统艺术,经过创新演绎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每年开展非遗展演200余场次,就是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举办“夷陵文化课”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队伍中。与此同时,现代文明实践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依托“1+12+182+450”文明实践队伍体系,夷陵区打造了“你笑起来真好看”“暖心高考”“净滩行动”“百姓大课堂”等35个特色项目。“融多多”工作法的创新运用,让志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创建惠民:让群众共享文明成果

  文明创建为了谁?夷陵区的回答很明确:为了人民。该区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实施“解十难”惠民行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变化。

  “小区改造后,环境变美了,设施完善了,住着更舒心了。”家住东城社区的刘阿姨高兴地说。去年以来,夷陵区改造老旧小区142个,新建口袋公园7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0余件。创新“文艺+服务+互动”模式,开展“自己动手清洁家园”活动16场次;举办移风易俗文艺节目集中展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新风尚;联合新媒体打造“你好夷陵”等栏目,宣传文明故事700余条次……一项项务实举措,让文明新风吹遍夷陵大地。

  如今,“5210我爱夷陵”已成为夷陵区最闪亮的精神文明建设名片。在这片热土上,60万夷陵人正用文明的力量,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为县域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夷陵经验”。(完)

【编辑:丁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