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当人们纷纷涌向百里荒、大老岭等宜昌高山避暑地时,距离宜昌主城区仅40分钟车程的点军区土城乡,却以别具一格的“土味”清凉成为游客、市民“抬脚即达”的新选择。这里没有千米海拔带来的绝对优势,但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不拼温度拼体验”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18栋百年土屋一点不“土”
清晨的高岩村,阳光透过百年古树的枝叶洒在斑驳的土墙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
廖红梅正在自家的土屋民宿里忙碌着,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实在抱歉,这个周末的房间已经全部订满了。”8月2日,她略带歉意地对电话那头的客人说道。
这座海拔仅500多米的传统村落,是点军区唯一一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村里现存17棵百年古树,18栋百年以上的土墙老屋,最古老的已有200多年历史。
这些土屋看似简陋,却暗藏玄机——厚实的土坯墙、高挑的屋檐、精巧的天井设计,让室内温度比外界低了5℃左右,成为天然的“绿色空调”。
“城里人来我们这儿,不光是图凉快,更是想过几天‘慢日子’。”廖红梅说。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她回到家乡,将祖传的老宅改造成民宿。起初只有三间客房,如今已发展到二十多间,暑期入住率年年攀升。在她的带动下,村里陆续有十几户人家加入民宿行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屋民宿群”。
在距离高岩村不远的落步埫村,温州商人郑美金投资的榴缘度假小镇却没有前几年的火爆,一栋栋木屋掩映在山林之间,显得格外静谧,与周边民宿的一房难求形成鲜明对比。但走近观察,才发现这不是遇冷,而是一次蓄势待发的转型。
“我们主动放慢了节奏。”郑美金站在正扩建中的工地上解释道,“过去追求的是让客人住一晚,现在我们要打造的是能留住客人一整天的深度体验。”这个决定背后,是投资方7000多万元的新增投资计划——康养中心、文创工坊、亲子乐园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搭建星空露营平台,不远处的果园里,新的采摘区正在规划。“现在少接些订单没关系,我们要把每个体验环节都做到极致。”陈亮指着设计图说,等这些项目完工后,客人来了就不只是睡一觉,而是能沉浸式玩上一整天。这种从“住宿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变,正是土城乡“微避暑”模式升级的缩影。
“避暑+”玩法让游客停不下来
在土城乡的旅游版图中,海拔1088米的白云山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点军区的最高峰,这里不仅有着宜人的气候,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白云山上有千年古蜀道,是古代连通巴蜀的重要通道。”土城乡乡长韩驰帅介绍说,“我们正在把这些散落的资源串联起来,打造一条文化体验线路。”
与许多景区大拆大建的做法不同,白云山的开发保持着克制和谨慎。当地政府没有修建索道或大型游乐设施,而是着力完善徒步步道、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保留原生态的山野趣味。每到周末,来自城里的徒步爱好者们沿着古蜀道拾级而上,在参天古木间寻找历史的痕迹。
土城乡的聪明之处,还在于懂得借势而为。车溪风景区的夜游项目《梦回车溪》,为周边民宿的住客提供了夜间娱乐的好去处;青龙峡漂流的火爆,带动了沿线农家乐的生意;而白云山的知名度,又为整个区域带来了客流。
“我们和周边景区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车溪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钢说,游客白天在车溪玩,晚上住在土城乡的民宿,第二天再去青龙峡漂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闭环。
这种联动效应正在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23年暑期,土城乡的民宿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和村民务工收入超过1000万元。更难得的是,这种发展模式让村民真正受益——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开民宿、办农家乐、做导游,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民宿集群”聚合更多凉资源
土城乡的民宿、避暑景点零散分布在高岩村、落步埫村等地,规模效应尚不明显,民宿之间缺少有效的统筹和联动。
廖红梅也意识到“单打独斗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她最近正在忙着筹备土屋民宿合作社,计划对村里的老屋进行统一规划改造,“我们要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打造一个真正的特色民宿集群。”
“咱们村这些老土屋,以前都觉得是穷的象征,现在倒成了香饽饽。”高岩村党支部书记陈贤坪站在修缮一新的百年土屋前,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修一栋老土屋改民宿,成本不到新建的三分之一,但客人就冲着这份‘土味’来。”他特别提到正在筹备的土屋民宿合作社,“把分散的老屋串成线,统一标准又不失特色,这样才能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而在乡长韩驰帅看来,土城乡的“凉经济”之所以能火起来,关键就在于没跟着别人跑。“百里荒那些地方海拔高是天生的优势,我们比不了。但我们有老祖宗留下的土屋,有传承百年的手艺,这才是我们的本钱。”
说到未来发展,两位基层干部都很清醒。“光靠夏天这几个月可不行。”陈贤坪指着村口的油菜花田说,“春天看花,夏天避暑,秋天摘果,冬天杀年猪,我们正在谋划四季都能玩的线路。”韩驰帅则更关注细节:“路要修得更平整,Wi-Fi信号要全覆盖,农家菜要保留原味又讲究卫生……这些小事做好了,‘凉经济’才能长久热下去。”
夕阳西下,高岩村的土屋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宁静。几位游客品茶聊天,孩子们在古树下嬉戏玩耍。这样的场景,或许正是现代都市人向往的“诗意栖居”。(来源:白龙岗纪事 记者:刘小晶 韩婧雯 高于 陈雅丹 图片:吴延陵)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