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22日电 (邹晓璇 陈媛媛 岳茜)“本以为要打场拉锯战,没想到两天就握手言和!”说起不久前的维权经历,武汉一家科技公司负责人仍难掩惊喜。这起因背景音乐侵权引发的纠纷,在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调解员的调解下,双方从剑拔弩张到平和协商,最终和解。
![]() |
在武汉,这群知识产权领域的“和事佬”早已名声在外。他们可不是普通调解员——身后站着法律专家、技术调查官组成的“智囊团”,创新出“法律解读、技术分析、情理疏导”的组合拳,截至目前,这支专业队伍已化解专利、商标、版权等纠纷超4000件,为企业挽损百万元,成了经营主体眼里的“定心丸”。
“不少侵权案,其实是‘无心之失’惹的祸。”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翻着案卷说,去年上半年近四成纠纷都源于“不懂规矩”:有人随手下载网络图片做宣传,被告上法庭;有公众号转载文章没打招呼,被索赔数万元。一位自媒体创作者就因用了付费字体设计海报,差点赔掉半年收入,最终靠调解员从中斡旋,才以合理补偿了结。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这群“和事佬”还当上了宣传员。他们联合法院、仲裁委等单位,累计开展60余场公开巡回审理、调解培训等普法宣传活动,“看得见的普法”让经营者们明白:随意用字体、扒图片可能踩雷。
“别以为调解说了不算!”调解员常拿案例科普,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效力和法院判决书一样“硬气”。
最让创新主体点赞的,是他们的“三快”功夫。现在材料交上去,1个工作日内就有回应;案件来了精准分流,快速调解将周期从30天压缩至15天。通过流程优化和时限压缩,构建起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的“高速通道”,让创新主体享受“即申即办、快调快结”的优质服务。
在武汉,遇到知识产权纠纷先找调解,已成了越来越多市场主体的选择。从被动应诉到主动预防,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业“和事佬”正悄悄改变着企业的维权习惯。(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