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24日电 (胡传林 王恬 王伟)“以前电动车‘飞线充电’像蜘蛛网,现在楼下就有公共充电桩,安全又方便!”夏秋交替之际,咸宁市咸安区浮山街道长安社区金桂小区居民陈爱珍,看着楼下整齐排列的充电桩,忍不住向来访的社区干部点赞。这处曾让居民头疼的“安全隐患点”,如今变成了大家交口称赞的“民心实事点”。
近年来,咸宁市锚定“强基固本、多方共治、服务群众”核心任务,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在城市小区建强“三方联动”机制,在乡村织密组织网络,用数字化手段打通服务末梢,让“治理难题”逐步转化为“民生亮点”,一幅“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基层善治图景,正在鄂南大地徐徐铺展。
三方联动:从“三无小区”到“幸福家园”
走进咸安区浮山街道银泉社区鄂棉小区,硬化的路面干净整洁,新划的停车位井然有序,老人们在改造后的休闲广场下棋聊天——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典型的“三无小区”:无物业、无管理、无维护,垃圾堆积、管线杂乱是常态。
“小区要变好,得有‘主心骨’。”银泉干部介绍,社区先牵头成立小区党支部,再通过“圆桌会”发动居民选举业委会,最后引入市属国企物业服务企业。如今,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任业委会主任,社区干部、物业党员交叉任职,62%的小区实现这样的“双向进入”,“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拧成一股绳。
在嘉鱼县鱼岳镇东街社区爱尚亿嘉小区,社区自办的非营利性物业公司更让居民安心。“物业费收多少、花在哪,每月都公示,我们看得明明白白。”居民李建国说,过去物业费收缴率不足30%,现在大伙主动缴费,收缴率稳定在85%以上。
截至目前,咸宁市1681个小区已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879个“小而散”的小区整合优化为778个,260个老旧小区在国企物业进驻后焕新颜。“智慧物业平台”更让治理插上科技翅膀,全市超3万户业主线上认证,投诉直通、投票透明,56家物业企业纳入诚信体系,11家违规企业被通报,居民投诉率同比下降40%。
四级治理:从“单打独斗”到“众人拾柴”
“污水管网通了,再也不用闻臭味;校车通到村口,娃上学安全多了!”在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村民王建国细数着村里的新变化。这些民生实事的落地,离不开“县—镇—村—组”四级治理体系的发力。
四邑村的实践,是咸宁农村治理的缩影。在农村,全市2041个村湾党支部像毛细血管般扎根自然村湾,串联起“村党组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治理链;3.7万名村民小组长、中心户长走家串户,把政策送到门口、矛盾解在湾里。
崇阳县的“十户共治”模式更让治理力量沉到最基层。全县7513名中心户长,每人联系10户左右村民,承担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8项职责。“以前邻里闹矛盾,要么憋心里,要么找镇里,现在中心户长上门唠两句就解开了。”崇阳县天城镇居民刘菊香说,去年镇上“星空夜话”协商会,就是中心户长收集意见建议,很快解决了小区停车费争议。
在通山县,“五步议事法”让村民成了治理“主角”。从收集民意、确定议题,到议前准备、议事协商、公示结果,每一步都有村民参与。通山县洪港镇留阻村通过这一方法,说服村民把抛荒地整合起来发展茶园,如今每亩地给村民带来近3000元收入。
智慧服务:从“坐等接诉”到“主动探诉”
“没想到打个12345,3天就解决了房产证办理问题!”赤壁市赤马港街道居民张强最近很舒心。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诉求通过整合后的12345热线,直接分拨到市住建局,再由街道综治中心跟踪督办,形成了“市级热线—县综治中心—乡镇站点—村级调解—网格前哨”的五级响应闭环。
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咸宁12345热线受理群众诉求23.79万件,按时办结率99.86%,平均办理时长仅3.2天。更贴心的是,当地还建了“民情大数据预警系统”,提前研判教育、医疗等高频诉求,变“坐等接诉”为“主动探诉”。
在赤壁市“昌清工作室”,老党员昌清用一口乡音化解了不少矛盾。“都是乡里乡亲,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讲道理,比啥都管用。”2024年,这个工作室化解纠纷2100余起,化解率达98%,非警务纠纷分流效率提升40%。
数字化服务更让群众“少跑腿”。咸安区“微家园”平台上,独居老人点单,“桂乡管家”就上门办理社保审核;崇阳县“政务 e站”可办理89项业务,赤壁市自助终端实现37项服务“刷脸即办”,累计服务23万人次。“以前办个证要跑好几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搞定。”通城县五里镇尖山村村民王秀英说,村里的数字乡村平台还让报表量缩减65%,干部有更多时间帮村民办实事。
从城市小区的“红色物业”,到乡村田野的“村湾夜话”,再到指尖上的“智慧服务”,咸宁的基层治理实践始终围绕“群众满意”这一核心。如今,这座城市的群众安全感达99.05%,12345热线满意率99.2%,矛盾纠纷调解有效率96.75%——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温度”与“力度”的双向提升,也为全国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咸宁经验”。(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