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社会新闻
烽火照初心:九旬党员用83年写就信仰长卷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8月29日 10:40
2025年08月29日 10:40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29日电 题:烽火照初心:九旬党员用83年写就信仰长卷

  作者 李存凯 殷学秀

  8月的武汉阳光正艳。99岁的常毓华坐在轮椅上,指尖反复摩挲着窗台上的两枚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的字样在光线下泛出温润的光。这位有着83年党龄的老人忽然开口,声音沙哑却有力:“侵略者的铁蹄有多沉,共产党员的骨头就有多硬!”

常毓华近照。王欢供图

  太行山下的烽火少年

  1926年春,常毓华出生在山西黎城县上湾村的一个窑洞里。太行山的风,吹硬了他的筋骨,也吹来了家国蒙难的硝烟。1937年冬天,11岁的他第一次见到日本兵的钢盔在村口反光,紧接着便是关帝庙方向传来的枪声——国民党地方部队修筑的工事正在被攻破,川军战士的冲锋号与日军的炮声搅在一起,成了他记忆里最早的战争烙印。

  1938年正月,日军占领上湾村,火焰里混着乡亲的哭喊和日军的狞笑,一位张姓村民被割掉舌头的惨状,成了刻在他心底的伤疤。那天,他跟着父母躲进深山沟,看着村子在火光中扭曲,攥紧的小拳头里全是泥土。

  12岁那年,他加入了儿童团。每天挎着红缨枪站在村口老槐树下,盘查过往行人。那时他个子刚过老槐树的树杈,喊“口令”时要踮脚才够响亮,可面对可疑分子,攥枪的手却稳得像山里的石头——后来才知道,那是“护家”的念头壮的胆。有次遇到可疑分子,他故意拖延时间,悄悄给树后埋伏的民兵使眼色,直到对方被制服,才发现后背的衣裳已被冷汗浸透。“那时不懂啥叫不怕死,就觉得坚决不能让坏人进村。”

  15岁那年,常毓华成了村里的民兵。白天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夜里和乡亲们分头驻防。有次敌军偷袭,他跟着队伍紧急转移,子弹擦着耳边飞过,把旁边的石头打得起了火星。“我爹就在队伍里,可他不看我一眼,只顾着往前冲。”后来他才知道,父亲那时已是共产党员,在战火中严守着组织的秘密。

  窑洞里的特殊入党仪式

  1942年,太行山区的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军的扫荡越来越频繁,村里的少数反动分子与特务勾结,党组织的活动只能在深夜的窑洞里秘密进行。这年秋天,16岁的常毓华捡到了一张被风吹落的纸,上面是支部党员名册——他不知道,这张纸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那天晚上,武委会主任刘念魁突然叫我去开会。”常毓华记得,窑洞深处点着一盏油灯,20多个人影在墙上晃动,都是平日里一起劳动、战斗的乡亲。政治主任清了清嗓子:“经支部讨论,接受常毓华为中共党员!”他愣住了,借着灯光,看见角落里的父亲朝他微微点头——原来父亲早已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没有党旗,没有誓词,甚至没有一句多余的寒暄。散会后,父亲拉着他的手走出窑洞,月光洒在两人身上。父亲用沙哑的声音告诉他:“不是爹不告诉你,这身份是命换来的,得用命护住。”他看见父亲粗糙的手背上,枪伤疤痕在昏暗的月光下像一道沟壑。后来他才知道,组织认为他觉悟高、表现好,又是民兵队长,早就想发展他入党,而他在危急时刻保护名册的敏锐和坚决,让组织更加坚定,加速完成了他的入党程序。

年轻时的常毓华。常汉群供图

  入党后的日子,常毓华变得更加积极和忙碌。白天是扛枪的民兵,夜里悄悄传递情报。有次送密信,他要穿过日军的封锁线,把布条藏在鞋底,蹚过刺骨的河水时,牙打颤,心烧火。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党员身份才正式公开。当组织上给他补填入党志愿书时,他一笔一划地写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笔尖在纸上洇出了墨团,像极了当年窑洞里跳动的灯花。

  从战火到人大,初心始终滚烫

  1947年,常毓华自告奋勇加入南下干部大队。三个月的跋涉中,他背着背包渡黄河、跨淮河,在枪林弹雨中见证了军民同心的胜利密码。后来他到湖北工作,参与建立地方政权、土地改革,再到武汉的国营企业、江汉区,最后在江汉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休。他总说“岗位换了,可跟老百姓站一起的信念没变。”

  “人大代表要做政治‘明星’,这个‘明星’不是风光,是要像当年守阵地那样,守住老百姓的期盼。”担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时,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有次调研菜市场物价,他带着代表们连续半个月在菜市场记录物价、核对称量,推动市场管理部门出台规范措施。有人说他较真,他却说:“当年在太行山上,少一颗子弹都可能输掉战斗,现在少一两秤,寒的是百姓的心。”

常毓华珍藏的中国人民抗目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常汉群供图

  离休后,伴随他多年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早已泛黄、翻得卷了边,在“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下画了密密麻麻的横线。2025年夏天,常毓华的女儿拿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章,问他当年最怕什么。老人沉默了片刻,指着窗外的梧桐:“最怕看不到胜利的那天。现在好了,你们都能看到了。”

  83年党龄的常毓华,其实就做了一件事:把16岁窑洞里接过的责任,焐成了一辈子的滚烫。那温度,和窗台上纪念章的光,一样暖。(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