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30日电 (黄志刚)荆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培训暨金牌讲师评选启动仪式和环卫新能源技术交流活动29日举行,主管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社区居民代表、高校环保志愿者代表和行业企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课题。
本次活动由荆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主办,荆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共青团荆州市委、荆州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荆州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参与,极目新闻承办,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协办。
荆州发出垃圾分类环保宣言
15时15分许,与会嘉宾共同浇灌“环保绿植”,象征着绿色和新生的“环保绿植”徐徐生长,意味着本次活动正式启动。
荆州市城管执法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全胜介绍,本次活动通过系统培训,引导基层垃圾分类宣讲员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逐步改变公众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据悉,本次活动将重点培养出一批热心公益、具备良好宣讲能力的生活垃圾分类“金牌讲师”。他们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用生动鲜活的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活动现场,行业专家、垃圾分类宣讲达人、企业技术人员分享了城市治理、垃圾分类和技术赋能的经验做法和行业动态。
近年来,宜昌市大力推进“四合一”垃圾分类驿站建设,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干净的投放环境,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宜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党总支书记、主任邓聪结合工作经历,分享了城市垃圾分类的“宜昌范式”。
“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让垃圾分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邓聪介绍,宜昌市还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和创新项目,激发更多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享嘉宾卢孟越是武汉市汉阳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干部,曾在2024年度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讲达人总决赛上获得季军。
作为行业知名的垃圾分类宣讲员,他结合其参与的100多场宣讲活动,分享了经验做法。
“猪能吃的是厨余,猪都不吃的是其他,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能卖钱换猪的是可回收。”活动现场,卢孟越以诙谐幽默的顺口溜,启发在场的基层宣讲员创新表达方式,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万家,取得实效。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人人参与垃圾分类争做环境保护先锋”联合倡议。城管系统垃圾分类专班代表、高校环保志愿者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和环卫工人代表,共同发出了垃圾分类的环保宣言。
“作为青年环保志愿者,理当践行绿色理念,用行动落实垃圾分类,为荆州增颜值。”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绿动荆江”环保志愿服务队刘钰常年活跃在环卫公益活动的一线。截至目前,她和服务队的志愿者已开展环保宣传活动30余场,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累计志愿时长近2000小时。
“我们努力争做生态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和美丽荆州的建设者。”刘钰说。
荆州成全国垃圾分类“成效明显城市”
2019年初,荆州市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城管部门会同发改、商务、住新、文旅、市场监管、教育等行业主管部门,集中力量,持续发力,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治理,全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近年来,荆州市不断完善设施体系建设,中心城区布局可回收物“点、站、场”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到今年年底前,荆州市中心城区计划完成800个可回收物“一袋式”投放点铺设任务。
目前,荆州市已建成5500平方米的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和150平方米的有害垃圾暂存间,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5月底,荆州中心城区共开通运营可回收物智能箱368台,收集可回收物600余吨,收集有害垃圾约200千克。
此外,为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管理,推动生活和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荆州市先后出台实施了《荆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和《荆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在1056个小区、1700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2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社区”。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了2024年度全国城市垃圾分类综合评估结果,荆州市的评价指标大幅跃升,被评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成效明显城市”之一。
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
荆州市城管执法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全胜说,荆州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持之以恒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不断提升生活垃圾综合治理质效,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
当前,荆州市中心城区正全面推行“撤桶并点”的改造和“两桶两袋”分类模式。
“撤桶并点”是指撤销小区内分散在单元楼前的垃圾桶,将垃圾投放点集中设置在科学选址的垃圾分类亭,引导居民前往指定地点定时投放垃圾的管理模式。
“两桶两袋”分类模式,则是在小区内规范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桶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两袋投放点,确保分类标识清晰、指引明确。
无人驾驶环卫车亮“尖板眼”
垃圾分类等“民生小事”关系生态文明大局,而科技创新正在破解这一治理难题。
活动现场,宇通重工相关负责人向荆州区城管执法局交付了新能源环卫设施钥匙。
背着簸箕,拿着扫帚,沿街清扫……这是传统的人工环卫作业方式。随着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自动驾驶环卫车已进入大众视野,并投入应用。
在环卫设施展区,宇通重工展示了其自研的行业前沿智能化装备——L4级自动驾驶环卫车,其惊艳亮相便引来业内人士驻足观展。
据悉,这款自动驾驶环卫车装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具备360度全方位感知能力,能够精准识别道路和障碍物。
“即使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作业,这款自动驾驶环卫车也能游刃有余。”宇通重工高级产品经理张广田说,凭借行业领先的自主规划控制技术,该款自动驾驶环卫车具备自适应贴边功能。“借助车载积尘检测设备和卫情监控系统等,能实现快速定位污染源,10分钟快速应急响应,道路尘荷优质率达到100%。”
据介绍,该自动驾驶环卫车凭借自动驾驶、可视垃圾自动识别系统,以3至10公里的时速,能实现24小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任务完成后,还会自动排污,并导航至指定的停车站点。
“这种全自动化的作业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更提升了环卫作业的智能化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张广田说,垃圾分类的精准化、城市保洁的高效化,离不开装备的智能化支撑。(完)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