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这五年,咸宁教育扩优又提质
掌上咸宁
2025年09月03日 16:57
2025年09月03日 16:57 来源:掌上咸宁
分享到:

  从鄂南大地的课堂传来琅琅书声,到武咸同城的云端课堂共研共学;从乡村学校的崭新操场,到智慧校园的数字赋能……

  这五年,咸宁教育以“扩优”为笔、以“提质”为墨,在鄂南大地铺展了一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有学上”跨越“上好学”

  清晨的阳光掠过咸宁玉桂学校的塑胶跑道,3605名学子迎着晨光走进教室——这所总投资1.2亿元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咸宁“扩优”的缩影。五年来,新建改扩建学校433所,新增公办学位10.94万个,像玉桂学校这样的“新成员”,让“大班额”成为历史,让“就近入学”从期盼变成现实。

  课堂里的变化更令人欣喜。在赤壁市实验小学的计算机教室,学生们与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的伙伴实时协作,共同完成人工智能编程任务——这堂“双师课堂”,是武咸同城教联体结出的硕果。

  近两年来,鄂南高中、市温泉中学等学校与武汉优质校开展对接交流60余次,教师互访600余人次,优质课程像溪流般跨越地域,浸润每一间教室。嘉鱼一中的年轻教师感慨:“与华科附中的线上备课,让我的课堂趣味倍增,学生眼里的光都亮了。”

  智慧的翅膀让课堂飞得更远。43%的乡村学校建成远程互动教室,“专递课堂”让大山里的孩子跟着城里老师学画画;人工智能课程走进10所试点校,学生们用代码编织未来;“咸宁智慧网校”整合优质资源,让每一个屏幕都成为通往知识海洋的窗口。

  在高新外校,一、二年级的“乐考”用游戏闯关代替试卷,跳绳、投球、背古诗交织成欢乐的乐章——“双减”不是减法,而是给成长做了加法。

  “三尺台”跃升“大舞台”

  “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是奔流的河。”这是咸宁市第五小学教师冯灿的信条。五年来,她在省级论文评选中摘得桂冠,带着《墨香润童年》书法课走进联合教研现场,用笔墨滋养孩子们的文化根脉。

  像冯灿这样的教师,在咸宁还有许多——76个名师工作室如星火燎原,“同课异构”“送教下乡”让教研之花遍开城乡。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的沃土。市教科院五年间培训教师6万余人次,2022年单年就培训32964人;华科附中的教师走进嘉鱼一中听评课,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接纳市温泉中学教师跟岗学习,“走出去”与“请进来”碰撞出教学新火花。

  通山县通羊四小的梅玉萍,把“数字炸弹”游戏搬进数学课堂,让及格率从38%飙升到92%;赤壁市官塘驿镇小学的熊云,带学生在粽叶清香中讲屈原故事,让语文课成为“有生命力的语言乐园”。

  更广阔的舞台在教研深处。全市教师在“湖北好课堂”“一师一优课”中斩获602项奖项,2022年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到“四奖入账”,2023年“湖北好教研”成果展评20项报送16项获奖。

  这些数字背后是“教研让教育更有力量”的生动阐释。

  “育分数”升华“育好人”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这句话刻在咸宁每所学校的育人理念里。在咸宁市实验小学教联体,10位名师走进市第三实验小学,不仅带来了优质课,更带来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风——一年间,该校新生增加100余人,家长们说:“孩子眼里有光了,我们更放心了。”

  五育并举的画卷格外鲜亮。操场上,市第十八届中学生运动会、首届中小学生跳绳比赛激情飞扬,每天2小时的文体活动让青春绽放活力;课堂外,首届劳动技能展示活动上,学生们炒菜、缝补、种植,把“劳动最美”刻进心里;心理辅导室里,专题培训后的教师们用耐心守护心灵,红黄绿三色联系服务机制织密关爱网络。

  在崇阳一中,王红霞老师在试卷上写下“老师相信你”,让曾躲在角落的学生欢欢重拾自信,如今的欢欢阳光开朗,数学成绩稳步提升。

  校园的边界在延伸。武咸同城教联体不仅共享课程,更共研德育——市实验小学与武汉育才小学的“云端”课例,让600余名教师领悟“立德树人”的真谛;通山县杨芳中学的朱必煌,带学生帮老人检查电路、测菜地pH值,让物理、化学课成为“生活必修课”。

  从“双减”后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到课后服务特色校绽放光彩,从控辍保学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到20.2万人次学生获得1.47亿元资助,咸宁教育用温度诠释着“让每个孩子都出彩”的承诺。(本报记者 甘青 朱亚平 掌上咸宁报道)

【编辑:刘莉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