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各地 > 正文

宜城市黄冲村党委引领绿色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11日 12:56 来源:中新网湖北

  中新网湖北新闻1月11日电 题:宜城市黄冲村党委引领绿色发展纪实

  作者:江桦

  黄冲村位于鄂西北宜城市流水镇境内,全村版土面积28平方公里,9个村民小组,712户,土地20300亩。

黄冲村一角 江桦 摄
黄冲村一角 江桦 摄

  没有到过黄冲的人,或多或少听说过黄冲:这个村几任村支书,有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有的是全国劳模、省劳模;这个村种植西瓜全国闻名,号称“湖北西瓜第一村”。到过黄冲的人,近距离感悟黄冲:在这片黄土高坡上,到处都有穷则思变的故事,到处都有创新创业的能人,到处都有克难攻坚的战场;而引领每一步发展的旗帜和标杆,正是这个村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坡不再是那片坡,梁也不再是那道梁

  黄冲多山丘,种田望天收。年岁大的村民们说,前些年从黄冲搬出去的户多,从外面搬进来的人少,原因是地处丘陵地带,土地零零星星,沟沟壑壑,遇上天干无法抗旱,逢到雨季无法排涝,祖祖辈辈只能守着几亩薄田看天吃饭。

  王朝富是黄冲村第五任党组织书记,他与班子成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来一次破冰与突围,把全村农户的承包地统一收回,集中进行改造之后按原有亩数重新划分,也就是再来新的一轮分田到户。党小组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专家论证会、村委会,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先后开了一个多月,主题是小田并大田,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绿色发展品牌。五次三番统一思想,仍有十几户人家拒不签字。村干部采取定人包户的方式,利用早中晚见缝插针上门做工作,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

  说干就干。2017年冬,第一场雪过后,一面面红旗插上工地,喇叭声响彻云霄。村组干部住进工棚,吃方便面,啃玉米棒,轻伤感冒不下火线;党员突击队的党员们累活重活抢着干,从不叫苦叫累;村民们也顾全大局争先恐后出工出力。村党组织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就安排在工棚里举行,上级的各种会议精神就在工地上传达学习,村里各类先进模范就在生产一线现场投票评比。全村出动劳力3万人次,大型机械32台套,苦战108天,将3000多块零星田改造成200块机耕地。修田间作业路45条,挖排水渠7万余米,修泵站5座,整修水库堰塘32口。与此同时,村里在复垦中新增土地100多亩,为发展集体经济培植了财源。

  看到平坦开阔的庄稼地,四通八达的机耕路,可排可灌的新沟渠,村里老百姓心服了,气顺了,腰杆子也硬了。他们不再走泥泞路,不再肩挑手提,不再为争田争界、抽水排水闹矛盾纠纷了。每年西瓜上市的时候,一辆辆大货车开到田边地头,村民们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抢占了市场先机,一批又一批礼品瓜销往全国各地。

  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解决了历朝历代想都不敢想的大问题,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村党委一班人趁势而为,对村庄建设进行全面规划设计,村民自建房按照统一标准施工,一张图纸管全村。近几年来,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横竖成排,上下连片,整齐划一。民居四周绿色葱葱,棋盘式的田园谷物丰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尽收眼底。白天,村党群服务中心人来人往;傍晚,黄冲人走进村民广场和小游园唱歌跳舞,享受休闲其乐融融。

  黄冲吸引力越来越強。北京客商王广春投资5000万元,流转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新鲜水果蔬菜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销往大中城市。每逢西瓜上市、棉花采摘,外地到村里打工的人们络绎不绝。本村一些种养大户时常应邀到周边地区传经送宝,讲授技艺。部分高校把黄冲村作为实践试验基地,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在这里探寻土地改良、科技兴农的奥秘。

黄冲村一角 江桦 摄
黄冲村一角 江桦 摄

  种什么,养什么,党员干部先试先闯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群雁展翅,头雁引领。在黄冲,提起村干部引领群众干发展的事,村民们打开话匣子便滔滔不绝。当年动员各家各户种西瓜,几乎有半数以上农户反对,不想种不愿种也不会种。几名村干部购回西瓜种子,因气温太低迟迟不见发芽,他们便把西瓜种子加温之后再放进温棚去培育。这一招真的见了效,西瓜苗终于抢住了移载的季节。

  看到村干部们种的西瓜当年卖出了好价钱,第二年全村农户种起了西瓜,面积逐步扩大到7000亩。农户有了积极性,村里把管理服务当成一件大事,党员干部实行分片包干,手把手地教,遇到难题随喊随到。村党委书记王朝富驾车往返600余公里,先后三次请来华农的专家教授,就土地的微量元素、土壤品质、耕地质量如何适应西瓜种植的需要,深入田间现场进行技术攻关。

  短短几年时间,提档升级后的优质西瓜在全国市场颇有名气。通过黄冲的辐射作用,目前黄冲所在的流水镇西瓜面积发展到80000亩,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每年户平增收达5万元。

  西瓜试种成功,老百姓尝到了甜头。黄冲村党委一班人并不满足,他们坚信神奇的黄土地一定能生产出各式各样的“金疙瘩”。于是,村里党员干部又带头在自家承包地里带头试验,种黄桃,种黄金梨,种软籽石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科技示范户,冒出了一个又一个土专家、田秀才。

  村农经站站长辛有军是远近闻名的“鱼博士”,他承包了110亩水面试验养鱼,采取科学喂养方法,水产品连年丰收,在村里树起了养鱼的标杆。村里几个青年人前来找他拜师学艺,辛有军经常在鱼塘边现场传授技术,并多次上门为养殖户提供鱼苗和管理服务,以往闲置的水面被村民竞相承包,并发挥了最大效益。

  这一切,村党委书记王朝富看在眼里,心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种养基地,兴生态农业,得到一班人和党员群众的支持。

  2019年,村里流转土地800亩,广泛吸纳干部群众入股,兴建了300亩有机稻生产基地和500亩稻花鱼养殖基地。锚定瓜果种植、有机水稻、稻鱼共养三大特色主导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领农户增产增收。为了提升耕地有机质含量,种植基地采用一季有机稻米加一季红花草籽的方法试种;养殖基地采取中间种水稻、四周建水上跑道的方式试养。村党委一班人不等不靠,以实际行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探索。

  2020年农历正月十五,浙江省青田县仁庄镇一家饺子馆仍在营业,接待的客人是黄冲村的王朝富等几位村干部。他们刚对该镇稻鱼养殖项目进行了考察,并签订了鱼苗购销合同。

  2021年12月28日,襄阳市腾天阁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洪涛,慕名来到黄冲村养殖基地参观,看到一条条金黄色的稻花鱼活蹦乱跳,当即表达了定购该村水产品的意愿。

  首批包装精美的6万公斤生态米,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青睐。中国有机谷、湖南、广东等地经销商先后向黄冲村抛来了寻求合作的橄榄枝。

  有人算了一笔帐,2021年,仅种植有机稻和养殖稻花鱼,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40万元,入股农户每户增收1.5万元。加上以往开发的其它项目,村集体经济全年收入可突破100万元。

  现在的黄冲,组看组,户看户,群众看的跟的是党员干部。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村里成立了绿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村民的生产和销售更方便更快捷也更放心。在实地调研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时,宜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海把黄冲村党委的凝聚力称为“蜂巢工程”“担当效应”。

  创新创业之路有时候并不平坦,村里党员干部在挺身而出之后也曾花钱买过教训。2018年,几名村组干部赴河南考察学习回来后,匆匆忙忙挖窝栽种水果树苗,因土质气候等原因收成不好,后来只好毁林种瓜。这次试验尽管失败了,他们并不气馁,认为自家受点损失没什么,只要能为老百姓化解风险,心里感觉也值得。村党委书记王朝富说,党建引领不是一句口号,应见诸于具体行动。村组干部不仅勇于担当,而且乐于奉献,他们为村里外出引技术、请专家、跑销售,从来没有报一分钱的加油费,也从来没有领一分钱的伙食补助。近年来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工作,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干部。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得到了群众的公认和拥护。

  2021年12月6日,襄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分组讨论。宜城代表团,气氛热烈。黄冲村党委书记王朝富介绍的党建引领推进生态修复建设,培育有机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模化有机产业基地的做法备受肯定。

  襄阳市党代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宜城市委书记武义泉专程到黄冲村现场考察,就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支持黄冲村率先创出知名品牌,为全市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示范。市交通、电力、水利、农技推广中心等部门明确表示,支持黄冲村把绿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黄冲村一角 江桦 摄
黄冲村一角 江桦 摄

  群众的难事,就是村里的大事急事

  治坡,也要治窝。群众的衣食住行,村党委一班人从来没有马虎,也从来不敢马虎。

  三年来,全村共修筑水泥路70多公里,铺垫毛渣路40多公里,实现主干道路全部硬化,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新装路灯200多盏,人口密集地段实现了全覆盖。

  2019年,为了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村里投入资金280万元,在村委会驻地修建了老年公寓和爱心食堂,先后有22位老人搬进花园式新居,享受着晚年幸福生活。

  走进老年公寓孙大娘的家,她指着村里统一配置的家具和电器,一连说了几个好。她说以往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在外工作的子女总是不放心,接她进城又过不习惯,孩子们早上晚上都要打个电话问平安,现在他们一周打一次视频,看到吃的住的玩的样样都挺好,工作也安心了。

  村里有48户贫困户去年全部脱贫。对于少数容易返贫的户,村党委实行一对一的跟踪管理服务,想方设法把帮扶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七组村民张刚是丹江口市移民,遇事不愿动脑筋,生产没有规划也不会算帐,父亲前年去世了,母亲常年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村委会商议,派人找到张刚已嫁外村多年的姐姐,动员说服其姐姐姐夫一家人把户口迁到黄冲,与张刚同住一幢楼房,同种20多亩地,既解决了生产经营有人操心的问题,也较好地照顾了患病老人的日常生活。

  七组村民吕光贵是全村有名的困难户,由于本人残疾,母亲年迈体弱,承包地大部分撂荒,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村党委书记王朝富驾车前往四百公里之外的陕西安康,找到吕光贵的妹夫纪宏林,经过反复沟通,终于把他全家请到了黄冲,与吕光贵“合家”。现在,纪宏林把30多亩土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吕光贵和其母亲也走出了生活的困境,2021年其家庭纯收入达到9.5万元。为了让纪宏林留得住,扎下根,村里又在交通便利的村委会附近为他规划了宅基地,现在两层新楼房已经盖了起来。

  五组村民易志清长年在外地带孙子,村里前年夏天统一改厕时他没有领到材料,去年冬回家后见左邻右舍的厕所修的很漂亮,一时不知道找谁才能解决。村治调主任孙克龙在路边听说这一情况后,当即从镇上把所需材料及时给他运送上门,直到协调好施工人员才离开。

  一枝一叶总关情。 快要过年了,村里脱贫户年货准备得怎么样?村民防骗防冻防火防一氧化碳中毒落实是否到位?老百姓对新的一年有什么打算?对村党委、村委会的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带着这些问题,村组党员干部与市、镇驻村工作队员两人一组,对全村所有农户再次进行遍访,逐户上门,不漏一户,宣传政策,摸清底数。这一访,为部分农户解决用电报装、改厕、异地入学就医等具体问题20余件,收集种养加及务工等供求信息30余条。许多村民反映,我们没有想到的,村里早就替我们想到了,我们想到了的事,村里已经或正在给我们办,黄冲村就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务实创新一条心,团结拚搏一股绳。黄冲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盘活了土地,密切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绘就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在高质量发展、绿色崛起的征途上,村党委一班人发挥了堡垒、靠山、脊梁和领头羊的作用。生机勃勃的黄冲,正在新时代的潮头演绎更新更强的精彩乐章。

(编辑:丁喆)
关键词: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