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崛起宜昌
绿色发展的宜昌底色:生态筑城 江山就是人民
湖北日报
2022年06月18日 12:51
2022年06月18日 12:51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2022年是《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和“十年禁渔”推进的重要年头,也是宜昌深入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修复攻坚战,进一步筑牢三峡生态屏障的关键之年。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宜昌地处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境内长江径流232公里,拥有岸线536公里,是长江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担负着重大责任。

  近年来,围绕长江岸线修复,宜昌“治岸、治绿、治污”齐抓,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破解“化工围江”经验在沿江11省市推广。

  清江、黄柏河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示范案例,宜昌在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考核中实现“三连冠”,并荣获全国“2020年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2021年十大秀美之城”称号。

  6月1日,2022年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评审结果公示结束,宜昌跻身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我省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长江中游的起点,三峡移民的故乡,蝶变中快速崛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 (徐学工 摄)
长江中游的起点,三峡移民的故乡,蝶变中快速崛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昌。 (徐学工 摄)

  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

  长江宜昌段,宜昌市民在江边散步时,时常都能看到跃出水面的长江居民“江豚家族”。它们几只一群,时而捕鱼,时而嬉戏。

  葛洲坝船闸旁的观测点,江豚摄影师杨河介绍,大约有七八只江豚常年在这一带水域活动,分为两群,一群5只,另一群3只。“就在去年10月份,我跟拍的时候发现,它们又添了一只江豚宝宝。”

  从罕见露面到落户安家,江豚成为了长江宜昌段水质的“晴雨表”。

  治岸——

  破解“化工围江”,宜昌134家沿江化工企业纳入“关改搬转”。至2022年3月底,已累计完成任务124家,其中关停38家、改造60家、搬迁19家、转产7家,完成第一阶段安全环保改造10家,并高标准规划建设宜都、枝江两个化工园区。对76家已搬迁关闭化工企业,全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目前,宜昌化工产业成功实现“V型反转”,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从18.6%提高到40%以上。与此同时,治理非法码头,拆除取缔沿江码头216个、采砂场134家,腾退岸线39公里。

  治绿——

  长江岸线宜昌城区段生态整治修复项目,起于柏临河入江口,止于猇亭古战场,总长约8公里,是宜昌市长江岸线生态整治修复的重点工程。

  此段岸线过去多为码头或货场,生态功能弱,生态环境差。为将长江岸线还于生态、还绿于民,宜昌城区段共拆除码头15个,征迁腾退企业35家。

  过去4年,宜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长江两岸造林绿化专项战役、全域生态复绿、长江清江生态廊道建设行动,累计完成长江岸线复绿16630亩,修复长江干流岸线97.6公里、支流岸线196公里,完成投资16.7亿元。

  宜昌市424公园、磨基山公园、秭归县木鱼岛、白沙路-猇亭古战场长江岸线、枝江市滨江生态廊道等一大批岸线生态复绿、景观提升项目,用高质量亲水生态空间拥抱市民。

  治污——

  宜昌江河纵横,集水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3条,境内总长5070公里。其中长江在宜昌境内干流全长232公里,清江在宜昌境内干流全长148公里。

  但另一方面,宜昌遍布长江、清江流域的入河排污口达1973个,全省最多。

  在流域治理上,宜昌在全省首创流域综合执法改革,黄柏河、玛瑙河、柏临河先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其中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被评为“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和第二届“湖北改革奖”。

  在长江治污上,宜昌对长江、清江1973个入河排污口全面实施监测、溯源,“一口一策”推进整治。截至5月31日,其中1366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完成率69.2%。

  海绵城市全国示范

  5月25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三部委,在北京举行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竞争性评审,湖北宜昌成功入选。未来3年,宜昌可获得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支持,并将带动宜昌市海绵城市相关项目建设投资达226亿元(其中海绵投资54亿元)。

  宜昌是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常住人口401.8万人,GDP超过5000亿元。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宜昌,需要强大的“城市海绵”。

  近年来,宜昌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目前,已累计完成海绵项目191个、海绵投资近50亿元,打造了求索众创中心、沙河综合整治等一批海绵项目,完成7656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和信息系统建设,累计消除内涝积水点37处,消除比例61.7%。

  运河公园12个废弃鱼塘,变身城市水体净化器。通过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用最少干预,打造“区域海绵体”,成为市民亲近生态好去处。

  黄河路排水明渠工程改造明渠323米,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直排进入沙河。黄河路口,昔日大雨便“看海”的场景不复存在。

  宜昌城区,408个老旧小区累计完成改造,雨污分流改造363公里,补增绿化9万平方米,透水铺装23万平方米,脚下越来越多的道路,变成“会喝水的路”。

  如今放眼宜昌,一个个海绵公园、海绵绿道、海绵建筑、海绵校园,不断涌现。未来,宜昌将谋划实施9类167个海绵示范项目,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城市是人们最美好的栖身之所

  以大地为基,为人民筑城。

  当前,宜昌全面实施城市“优功能”攻坚行动,努力打造一座“产业兴旺、功能强大、文化厚重、人气鼎盛”的现代化梦想之城,让城市成为人们最美好的栖身之所。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涛介绍,2021年,宜昌中心城市实施了137个城建项目,伍家岗长江大桥、港窑路、江城大道中段等建成通车,推动构建“三环十二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内外环闭合、中环成型,江南江北跨江快速路环成形,市民可以“30分钟跨组团、45分钟进出城”。2022年,宜昌实施城建项目233个,其中,新建项目129个,目前已开工70个,开工率达到54%。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未来五年,宜昌城市建设将强化基础设施引领作用,推动城市空间由现在的190平方公里,拓展至260平方公里,为产业发展、人口聚集提供强有力的空间基础。

  以白洋组团为核心,宜昌充分利用通江达海、产业核心、交通便利等优势,谋划建设东部未来城。同时抢抓高铁北站建设机遇,高标准建设23.8平方公里高铁新城。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宜昌将超前谋划中心城市至枝江、当阳、宜都、秭归市域(郊)铁路,建设中心城市至周边县市第二快速通道,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同时增加公服供给,谋划建设会展中心、档案馆、科技馆、美术馆、大剧院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夷陵广场、五一广场等九大商圈业态升级,把宜昌打造成“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魅力之城。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宜昌正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文化,高标准设计建设屈原文化公园、昭君广场、西坝不夜岛等文化地标,结合城市更新打造大南门、二马路、织布街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擦亮城市名片。

  同时,深入实施筑堡工程城建行动,完善209个城市社区“八大服务场景”设施配建,构建“15分钟生活圈”,建设和谐社区、幸福家园。

  “未来的宜昌将会怎样?”杨涛展开城市崭新的蓝图说,从24平方公里高铁新城,到318平方公里东部未来城,宜昌城市形态正在由“半月”向“满月”蝶变,并加快构建“主城五区+东部未来城”双轮驱动格局,“崭新的考卷就在案头,我们定当不负人民,继续答好时代考题。”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