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湖北要闻
2022,“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这样走过
湖北日报
2023年01月14日 11:41
2023年01月14日 11:41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宜昌2022,山平水阔大城浮。 (周星亮 摄)
宜昌2022,山平水阔大城浮。 (周星亮 摄)

  扬帆风劲,使命催征。

  连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党员到群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涌动荆楚,澎湃峡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省委站位全国全省大局、着眼宜昌实际,明确要求宜昌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期待宜昌努力探索可学可鉴可信的山水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宜昌的方向在哪里?坚持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昌的路径在哪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宜昌的抓手又在哪里?

  宜昌拥有232公里长江干线,占全省长江径流里程近四分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市建设较好地尊崇了自然基底和山形水势,是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基础所在。

  保护长江不是宜昌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一段时间,长江的过度开发曾让江豚陷入极度濒危的窘境。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昌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据市园林部门监测,以前只在7月份出现的江豚,如今在宜昌江段长期安顿下来了,葛洲坝下水域全年可见,数量由过去的7头,增加到21头。

  ——它们是长江的公民,它们才是长江生态最有发言权的阅卷人。

  2022年10月28日,宜昌表决通过《宜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全省首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性决定,也是率先在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探索跨区域协同立法。

  五年来,宜昌虽然经历了“断腕”阵痛,但以破解“化工围江”为契机,绿色转型催生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宜昌市“吃饭产业”化工加快从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动力总成蝶变跃升。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宜昌要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不光需要基础禀赋,更需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有科学系统的谋划、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有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

  李白眼中的宜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欧阳修眼中的宜昌,“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郭沫若眼中的宜昌,“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世界眼中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什么模样?我们又要给后人留下一个怎样的宜昌?

  坚持高质量发展——

  宜昌再添千亿支柱产业

  2021年,宜昌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台阶,实现了城市能级的关键一跃。

  2022年,宜昌在经济运行承压前进背景下增长6%,,延续高于全国、好于全省、排位靠前的向好态势。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宜昌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100亿元,增长20%,成为继绿色化工后第二大千亿支柱产业。

  在猇亭广汽传祺宜昌生产基地总装车间里,550余个机械臂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

  “玻璃、座椅、轮胎均实现自动定位、自动识别、自动安装。”制造部部长彭定畅说,宜昌工厂总装车间采用“多机器人协同运动+3D视觉引导技术”,实现高精度自动化装配,车身扶正、自动拧紧、合车等工序100%自动化。在这里,每52秒就有一辆小汽车下线,并在1分钟内完成不同车型自由切换。

  去年5月18日,长江首艘130米纯LNG(液化天然气)动力散货船在枝江开工建造。建造方介绍,该船设计吃水载货量7500吨,最大吃水载货量9800吨,是内河流域第一艘采用纯LNG动力的新一代130米绿色智能川江标准船,符合三峡船闸通行要求。“与纯柴油动力船相比,该船二氧化碳排放可降低20%,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可降低100%。”

  据悉,当前宜昌四大优势产业分别为绿色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2022年,宜昌当家产业绿色化工年产值达1500亿元,增长29.8%;食品饮料年产值达880亿元,增长14%;增幅最大的为生物医药,产值达700亿元,增长36%。

  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持续反复的新冠疫情、历史罕见的夏秋连旱等超出预期的多重冲击,宜昌精准施策、靶向用力,成功稳住了经济大盘。

  这一年,宜昌新签约50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百亿级项目21个;新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29个,其中百亿级项目17个;新入库5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百亿级项目9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720个,均创历史新高,招大引强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这一年,郑渝高铁兴山段、江北翻坝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沿江高铁宜荆段、当枝松高速、襄宜高速宜昌段开工,三峡机场T2航站楼启用,新增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里程505公里,居全国市州前列。

郑渝高铁兴山段顺利通车。 (曙松 摄)
郑渝高铁兴山段顺利通车。 (曙松 摄)

  这一年,“宜荆荆”都市圈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竞相切换新能源新材料新赛道,不断放大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聚集、链式延伸,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年开工项目85个,完成投资超过450亿元。

  2023年,“宜荆荆”都市圈将推进三年行动,实施重点项目128个,完成投资550亿元,共建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当枝松宜”百强县域聚集区。

三宁化工建成省内首个5G智能化工厂。 (曙松 摄)
三宁化工建成省内首个5G智能化工厂。 (曙松 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年来坚定不移绿色转型

  “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近5年来,宜昌牢记殷殷嘱托,贯彻省委部署,时刻不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全域生态修复治理,实现“化工围江”向“江豚逐浪”的根本性转变,以良好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科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23年新年伊始,宜昌今年首个百亿级招商项目、总投资105亿元的铜化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于1月5日正式签约。

  该项目选址当阳市坝陵化工园,占地约1800亩,全部建成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70亿元,利润18亿元,上缴税收9.5亿元,新增就业675人。

  2022年,宜昌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双双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宁德时代邦普、欣旺达东风、楚能新能源、山东海科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邦普循环一期、天赐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加快实现闭环,在建项目年产能达到60GWh。

  到2025年,宜昌磷酸铁锂电池产能预计将达到200GWh(亿瓦时),占全国市场需求的四分之一以上;配套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产能将达到90万吨,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3年后,全国每4块磷酸铁锂电池中,就有1块“宜昌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大特点,是高附加值,它体现了产业的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系统性、规模性等。

  宜昌去年签约的21个百亿项目,涵盖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仅绿色化工和清洁能源项目,就占了16个。

  这些重大百亿项目的落户,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端化工碗、吃化工饭”的宜昌,正系统性重塑产业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过去几年,兴发集团累计投入近60亿元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集团党委书记李国璋说,虽然兴发经历了阵痛,但以破解“化工围江”为契机,绿色转型催生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兴发新材料产业园2022年一年创造的产值、利润和税收,同4年前相比,都翻了番,开发的高科技黑磷制品每克价格可达到5000元,实现了产品从论吨卖到论克卖。”

  宜昌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化工转型的关键在于瞄准新赛道,抓住新风口,一方面推动磷矿、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三级迭代”,另一方面推动磷氟化工向新材料、新能源裂变,硅化工向深加工、高端化发展。

  在国家级“绿色工厂”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投入研发资金约7.8亿元,为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源”。围绕升级绿色环保设备、做精环保工艺细节、优化环保工艺组合、废气废水治理等方面,安琪以技术创新赋能绿色发展,全年实施技改项目360个,技改投入1.8亿元,其中直接减碳项目就有24个,投资超2000万元,持续提升智能制造、绿色环保、本质安全水平。

  坚持创新引领,宜昌去年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4家、单项冠军2家,跃居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第36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45位。

  2023年,宜昌将坚定不移抢占新赛道,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走好现代产业绿色发展之路,力争绿色化工产值达1800亿元、生物医药产值突破900亿元、装备制造产值达1300亿元、建筑业产值达1800亿元。

  幸福感的宜昌回音——

  用人民生活质量为民生福祉投票

  过去的2022年,宜昌城市品质加速精进。中心城区实施优功能项目292个、竣工115个,完成投资557亿元,超过前五年总和。

  50里滨江焕新升级,快速路网扩容加密,城市夜景更加靓丽。

昔日煤炭堆积如山、污水遍地横流的磨盘溪码头,如今蝶变为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靓丽风景线。 (周星亮 摄)
昔日煤炭堆积如山、污水遍地横流的磨盘溪码头,如今蝶变为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成为市民休闲的靓丽风景线。 (周星亮 摄)

  去年10月,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一场“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一个月内吸引超过35万人次前来打卡,线上观展人数高达1500万人。

  而在2018年前,此地还是喧嚣的磨盘溪码头,散装煤炭堆积如山,污水遍地横流。

  为了还绿于江,还绿于民,沿江成林砂场、鑫运砂场、磨盘港码头、祥云码头、泰和港码头、中石化磨盘溪码头、中石油油库码头等相继拆除,复绿岸线,修建公园,让辖区17.2公里滨江再现水清鱼戏,绿带缠腰。

  面对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宜昌用心办了一批实事,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8.6%。

  率先在全省实现中小学“清凉教室”全覆盖,新增学位17550个,普职比例进一步优化。

  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86个,加装电梯300部,安装场景盒子165个单元。新增停车泊位1.13万个,“全市一个停车场”基本形成。燃气安全设施惠及70.5万户居民。

  一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3亿元、稳岗返还1.3亿元。基层快递网点工伤保险全覆盖。退休人员养老金稳步提升。

  2022年4月,来自神农架林区的慢病患者蒲先生,在宜昌市中心医院成功完成了异地慢性病门诊直接结算。“这下不用跑回林区人工报销了。”蒲先生感慨。

  早在去年1月,全省首例异地慢性病门诊患者就在宜昌市中心医院成功直接结算。得益于率先在全省完成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宜昌让患者,尤其是外地患者“不跑路”“少跑路”。

  去年7月8日,首批两台爱心避暑纳凉公交车在宜昌市云集路试运行。宜昌城发集团所属公交集团表示,为给城市建设者们提供午休纳凉休憩处所,公交集团联合市住建局等相关单位,在高温天气的中午时段、在市区市政工程周边安排公交车,作为流动避暑纳凉车。

  这一贴心便民举措迅速在网络流传,获得广泛关注和赞扬。

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街办红光小区,居民们自发捐款捐物,用于小区美化和便民设施更新,共同缔造美好生活。(曙松 摄)
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街办红光小区,居民们自发捐款捐物,用于小区美化和便民设施更新,共同缔造美好生活。(曙松 摄)

  2022年,宜昌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入选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等国家级建设试点。

  数说2022宜昌经济

  ● 宜昌2022年跃居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第36位。

  ● 增值税留抵退税51亿元,减免退缓税23.7亿元,惠及纳税人10余万户。

  ● 新投放贷款470亿元,存贷款双双突破5000亿元。新增直接融资256亿元,增长28.9%。

  ● 净增市场主体7万户、规上工业企业141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00家、限上商贸企业320家。

  ● 设立“3·30”三峡国际人才日,扩面升级“1+4”人才政策,新引进各类人才7.13万人。

  ● 争取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12.9亿元。

  ● 与三峡集团合作全面深化,开工项目23个,完成投资70.1亿元。

  ● 三峡大瀑布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宜昌5A级旅游景区达到4家。

  ● 东田微上市,一致魔芋过会。

  ● 宜都、枝江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均上升9位。

  宜昌转型

  ● 宜昌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8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 “一线五化”基层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水生态保护综合执法改革等经验全国推广。

  ● 宜昌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产值分别达到1500亿元、1100亿元、700亿元、880亿元,分别增长29.8%、20%、36%、14%。宜昌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新获得药品注册批件12个,新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5个,累计数量全省第一。

  ● 实施工业技改提能项目1250个,完成投资760亿元。

  ● 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4家、单项冠军2家。

  ● 全年新建5G基站3679个。

  ● 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 宜都成为国家创新型县市。

  宜昌民生

  ● 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13所、幼儿园18所、托育机构51个。

  ● 4家县级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新建社区医务室8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个、残疾人之家10个。

  ● 新改建农村公路1972公里。危桥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 开工建设千吨万人水厂13个。

  ● 投入抗旱资金2.6亿元、设备9.4万台套,缓解了旱情用水影响。

  ● 2.3万人被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对象并实现“应帮尽帮”。

  ● 率先在全省开展解决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困难试点,完成房源分配2729套。

  ● 宜昌线上繁荣度跃居全国百强第81位。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