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湖北崇阳:用好自然生态资源 为乡村塑形铸魂
中新网湖北
2023年12月18日 17:13
2023年12月18日 17:13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18日电 (王建华 汪佳)近年来,湖北崇阳县以石城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托,持续用好自然生态资源,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挖掘红色革命文化,为乡村“立业”“塑形”“铸魂”,推动乡村产业旺、村庄美、乡风和。

  丰富乡村业态,立“致富之业”。按照“二产连一产带三产”的发展思路,该县积极发展中药材、茶叶两大主导产业,形成“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发展的格局。一是打造白芨种植示范基地。新建4000平方米数字化白芨育苗基地和1200亩白芨种植示范基地,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创新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户”联农模式、“专业合作社+技术+产品代销”带农方式,出台产业奖补政策,引导农户发展白芨产业。截至目前,示范区白芨种植面积达到9000余亩。二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集“收购、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新建中药材加工厂、白芨产品展销中心和电商运营中心,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实现产业增收致富,推动示范区产业建设,加快示范区经济发展。三是拓展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围绕乡村旅游业发展,新建庭院经济户600户、农家乐5家、太空舱民宿5栋、无动力乐园1个,建设以白芨、茶叶等产业基地为依托的观景平台节点,提升改造茶文化体验中心,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样板区。

  整治人居环境,塑“有味之形”。该县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优化示范区乡村布局,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人居环境改善,以点带线、以线带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一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结合农村产业发展、人居条件改善和乡村环境美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新建鸡鸣峰茶场产业路、农旅融合路和村湾沥青道路15公里,生态停车场2处,旅游驿站1个,农村生产生活供水设施3套,多功能农村寄递物流网点5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70盏。二是塑造乡村多元形态。注重景村融合、环境与设施融合,统筹推进环境节点打造,充分展现乡村形态之美。适度改造农房风格,拆除破旧建筑100余栋,改造农房100余栋;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利用鹅卵石、废旧建筑材料,改造农家院落600个;开展美丽庭院建设,新建小药园、小菜园600个;结合路型、路段及周边环境,绿化美化乡村道路、产业路6公里。三是整治农村垃圾废水。新建垃圾分类亭13个、农村公厕5个,改造农村户厕1117个,落实人居环境管护中心户长178个,建立“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常态化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实施农村污水处理项目1个,管网覆盖石壁、方一两个村近500户;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套。

  创新基层治理,铸“和美之魂”。该县聚焦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以共同缔造为切口,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大提升,实现干群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共建共治”局面。一是“党建带”,强化主心骨。聚焦创新村湾党组织设置,实施“三建三联三促进”,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联合企业促进乡村发展,把党组织建在项目上,联合部门促进乡村建设,把党组织建在村湾上,联合农户促进乡村治理。示范区5个村共设立村湾党小组21个、产业党支部2个、中心户178个。二是“红色引”,推动乡风美。传承挖掘革命先烈陈寿昌、鄂南秋收暴动和湘鄂边(中心)县苏区等红色精神,收集还原红色革命故事,制作红色革命文化标识牌、雕塑和红色革命文化展馆,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戏、送图书下乡活动15场次,用红色革命精神影响、熏陶革命老区人民,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是“多元投”,提高参与度。设立县级“以奖代补”资金,选取群众有意愿的村湾先行开展试点,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出钱出力、让地让利,实现“小钱办大事”。示范区4个共同缔造村湾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30万元,撬动村湾建设投入近3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就地取材折算金额近200余万元,乡贤能人、社会捐资帮扶100余万元。(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