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19日电 (武一力 陈嘉茜)“面向AI爆发带来的极大算力需求,对RISC-V的需求也将快速增加。”在5月18日举行的“2024年抗量子密码与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
倪光南指出,随着摩尔定律和登纳德定律失效,处理器技术亟待创新,RISC-V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开源共建的开放标准,其在主流市场年增长率超过40%。未来,RISC-V很可能发展成为世界主流CPU之一,从而在CPU领域形成x86、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唐忠阳指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信息与网络安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毕业生深受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金山、360、深信服等行业知名公司的青睐。
《信息网络安全》主编关非表示,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抗量子密码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手段,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视与关注。希望通过举办此次研讨会,能够为学术界、产业界提供一个共同交流、深入研讨的平台,推动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
当前,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AI芯片处于聚焦正向设计的阶段,但进入应用阶段,作为相关算法实现的唯一物理基础,芯片的侧信道安全性至关重要。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乌力吉老师分享了团队提出的一种基于脉动阵列结构的侧信道防御策略,可以有效隐藏脉动阵列中的权重信息。同时,团队还正在研发AI与PQC芯片侧信道安全性智能分析设备,可高效评估侧信道安全性,助力集成电路硬件安全领域发展。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后量子密码芯片研究的团队,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已完成3次SMIC 40nm后量子密码芯片投片,芯片性能参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刘冬生作主题报告,从后量子密码算法比较、技术挑战及硬件实现架构等方面总结了当前后量子密码芯片设计现状。未来,华科团队将瞄准后量子密码标准关键发展阶段所出现的挑战,继续深入研究后量子密码的处理器架构、核心算子高效率硬件实现、侧信道攻击防御体系等关键技术。
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张士庚分享了面向物联网应用的边缘智能及安全相关研究。由于物联网设备在存储、计算、带宽等资源上的限制,如何运行深度模型,如何保证运行可靠性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挑战性问题。为此,他介绍了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端云协同高效推理技术的探索,并讨论了面向物联网环境的高效对抗样本检测技术。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王鹃作题为“基于机密计算的深度学习模型隐私保护”的报告,提出了基于TEE软硬协同的高效端侧推理架构,该方案可以带来13倍的时延降低以及90%的内存开销下降。同时提出基于TEE-GPU协同的外包训练架构,相比于用TEE直接训练,该方案训练速率提升16.1%-91.9%。她认为,未来针对模型隐私泄露风险,还需要寻找量化度量方法,避免进入攻防竞赛的循环。
北京市安全学科带头人洪晟分享了对新时期工业互联网安全建设的内涵与发展机遇的思考。他认为,未来,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将出现平台安全地位凸显、安全防护智能化不断发展、大数据安全防护成为热点、安全监测与威胁处置要求越发迫切、安全信息共享和联动处置机制呼声日高五大趋势。需紧密结合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的五大趋势,重点聚焦防护措施视角和防护管理视角,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
针对NTRU算法,湖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刘珍分享了一种改进的密钥不匹配攻击,该研究消除了Hoffstein等人攻击中使用的假设,且针对一般形式的密文都可以发动攻击。围绕工业互联网安全实训发展,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专家杨磊介绍了团队在构建仿真实操环境与平台方面的经验,通过场景仿真技术、演练、培训、竞赛等功能,以训代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体系化建设。恒辉信达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达刚分享了在人与数据库管理的非合作博弈方面的观点。他指出,要打造好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数据库管理工具需要从CS架构转向BS架构平台,这样才能既保证对数据库各个阶段的管理,又满足对内部人员的管控。
本次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举办,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杂志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承办,北京珞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恒辉信达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