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秭归端午文化节
又至端阳韵悠长——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侧记
三峡日报
2024年06月09日 09:30
2024年06月09日 09:30 来源:三峡日报
分享到:

  昨晚,秭归屈原祠山门前,灯火璀璨、鼓乐铿锵。

  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2024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夜,古今辉映。古楚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融合,展露“中国式浪漫”的独特韵味。

  这一夜,心潮澎湃。屈子精神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激荡“九死犹未悔”的家国情怀。

  共祭屈原

  家国情怀薪火相传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

  屈原祠广场,一束束光柱划破夜空。每一束追寻的目光,都凝视着家国的方向。

  “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朗朗童声、悠悠童谣,娓娓道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源远流长的古楚祭祀仪式穿越时空,散发着独特魅力。庄重的礼乐声中,大祭司从天而降,与众舞者一起乐舞祈福,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屈原故里端午祭大典庄严肃穆,在通赞的引导下,领导、嘉宾及秭归社会各界优秀代表、屈氏后裔代表等依次敬献花篮、兰草和祭品,现场所有来宾三鞠躬共拜屈原。

  “长江之畔,重器之上。恭颂屈子,赓续继往……”《颂屈原文》字字铿锵,响彻峡江。颂文不仅歌颂了屈原精神,还凸显了乡村振兴、“两山”理念、共同缔造、流域治理等时代特征。

  “能受邀参加端午祭,感到非常荣幸。”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华君难抑激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秭归人,将继续秉承屈原精神,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坚守诺言为人民服务。”

  屈原第68代后裔、归州镇万古寺村党支部书记屈家明表示,将持之以恒传承弘扬屈原文化,把求索精神、“美政”理念等有机融入村级社会治理中,以文化赋能助推乡村振兴,全力打造中华屈氏第一村。

  诗情画意

  科技赋能文化盛宴

  纱幕升起,大型原创音舞诗画《楚辞里的中国》“千呼万唤始出来”。7个节目轮番上演,为海内外观众带来一场文化视听盛宴。

  著名艺术家、话剧《屈原》主演王洛勇与屈原隔空对话,在心灵碰撞中,探寻“受命不迁”的精神坚守。

  中国当代青年诗人和外国诗人共同朗诵《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古今对话、中外和音,致敬诗祖。

  歌曲《何以家国》由宜昌市文联主席周立荣和著名作词人梁芒共同创作,歌颂了中华儿女上下求索、问鼎苍穹的豪情壮志。

  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背后,少不了科技大招。“舞台正中央悬挂全息纱幕,两侧设计卷轴舞美,既看得到屈原祠的原始景观,也能呈现出裸眼3D的舞台视觉效果。”开幕式总导演胡玥鹏说。

  看完开幕式,45岁的秭归居民王德成意犹未尽:“今天的节目太精彩了,有屈原味儿,也有秭归味儿,感觉整个人都沉进去了。”

  “在秭归,端午大过年。表演科技感十足,很好展现了屈原文化,也是对宜昌城市品牌的一次有力宣传。”年轻观众赵艳直呼过瘾!

  品牌闪耀

  屈原文化氤氲峡江

  节目转换间,呈现出不少宜昌元素。

  一曲《心若兰兮》,琴键与丝竹和鸣,激荡忠贞廉洁的浩然正气。在演奏者手指下律动的“长江牌”钢琴,诞生于宜昌,是首个登上国际大型赛事舞台的中国钢琴品牌。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漫天橘灯里,“屈原”与屈乡学子共吟《橘颂》。屈原精神代代相传,秭归柑橘产业蒸蒸日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秭归三闾骚坛农民诗人黄家兆古音吟诵《楚辞》名句,向屈原致敬。“中国第一农民诗社”骚坛诗社诞生于秭归乐平里,自1982年恢复成立以来,每年坚持举办端午诗会。

  有传承、有弘扬,更有发展。大江万古奔流,文脉生生不息。近年来,宜昌创设屈原文化研究院,实施屈原祠保护修缮工程,创作新编历史话剧《屈原》,编纂并首发《楚辞大典·第一编》,积极推动屈原文化成为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

  大江万古奔流,文脉生生不息。来宜昌,过端午,祭屈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华夏儿女的向往和追求。(来源:三峡日报 记者 付江山 通讯员 周华山)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