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月12日电 (卢琪)武汉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12日召开的进一步强化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动员大会上,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以“用”为导向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2023年6月,湖北以东湖高新区为试点,按照“以需定研、供需对接、用户主体、政企共投、风险共担”的思路,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
方案提出平台建设目标、任务及措施,明确了以“用”为导向,精准挖掘需求、改革项目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场景建设,建立开源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此外,方案提出15项具体措施,包含挖掘100项应用场景、布局建设50家以上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搭建20家以上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等。其中,在打造开放网络生态方面,深化与大湾区对接合作,打造湖北香港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平台欧洲分中心建设。
现场,东湖高新区提出2025年将推进平台扩面提质。例如,集成更多数据资源,提升供需对接效率、科创资源匹配精准度;深化离岸和在岸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市州服务节点联动;壮大技术经理人服务团队,打造科创供应链品牌活动等。力争2025年底,基本建成从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体系,平台注册用户达到10万户,促成合作金额不少于100亿元。
据了解,该平台自上线以来,已完成供需匹配超1.2万项,涵盖技术、金融、人才、场景四类需求,其中技术类占比接近50%。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例。该企业总经理张燕介绍,吸光率大于97%的有色金属表面材料一直为企业缺乏,此前委托诸多合作方都达不到该标准,而国外该材料价格昂贵且工艺条件苛刻。
“抱着试试的心态,我们在平台发布了技术需求。”张燕说,需求发布后,平台技术经理人迅速响应,通过中国科学院湖北育成中心,成功匹配远在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经多轮送样测试及工艺优化,最终样品吸光率超过97%,且良品率、成本控制达到量产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对接该平台,以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试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很多痛点,例如对专利技术早期价值评估不够敏锐,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兼顾研发、市场和管理工作,筹措场地、资金等方面资源能力有限。”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陶波说,科创供应链平台具有强大的政策赋能及资源链接能力,可以快速为高校技术团队匹配科创资源要素,不仅帮助团队以“用”为导向加速成果孵化,而且有助研究人员转变科研思路。
据了解,该平台华科专区上线约两个月来,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上线专利成果近3000条,相关成果已开始转化和孵化。
数据显示,2024年光谷技术交易规模达870.64亿元,新增企业2.9万户,东湖高新区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300亿元,综合评价位居国家高新区第六。2024年1—11月,湖北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299.61亿元。(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