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社会新闻
湖北咸宁开展交通优化 早晚高峰通勤时间缩短三成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4月01日 16:37
2025年04月01日 16:37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1日电 (胡传林 刘贵贤 王凡)今年以来,湖北咸宁市通过实施1100余套信号调控方案,对中心城区125个路口进行精细化“手术”,市民早晚高峰通勤时间缩短三成,等红灯时间大幅减少,在日常出行中真切感受到了交通优化带来的便捷。

  一点一策,破解路口拥堵难题

  城区丹桂桥作为连接主城区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要道,晚高峰期间,因车流量大,车辆经常在路口滞留,导致片区交通拥堵。针对这一情况,咸宁交警通过持续监测和深入分析,采取“一路口一对策,精细信号灯配时”的方法,实施“主干道优先通行,兼顾支路畅通”策略。

  咸宁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任华强介绍,交警将全天精细划分为12个时段,根据不同时段的流量变化,分配不同的绿灯时长,并对路口交通组织进行优化。经测算,平峰期间路口整体配时周期缩短24秒,每个方向等红灯时间相应减少6秒。

  网约车司机李曼曼回忆,以前丹桂桥路口交通混乱,直行车道拥堵,左转车道却空荡荡。如今,交警将晚高峰拆分成不同时段精准分配绿灯,左转道变身直行“加塞口”。

  在其他路口,交警也采取了针对性措施。潜山路与万年街路口,平峰期黄灯闪烁减少等待;十六潭路与书台街路口,早晚潮汐车道灵活开合;玉泉小学路段晚高峰,“错峰放行”避免学生流与车流冲突。

  问计于民,汇聚全民智慧力量

  今年年初,咸宁交警发布公告,广泛征求市民对交通信号灯配时、道路设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市民积极响应,纷纷争当“智能外脑”,为交通优化出谋划策。

  根据调研结果和市民建议,咸宁交警按照“一路口一方案、一时段一策略”的原则,对信号灯配时进行科学优化,同时对路口渠化、交通组织、掉头点设置等进行改造,并更新升级道路标线、标牌。

  肖桥村村民马胜柏的建议被采纳并得到限期改造,他对此感到十分意外。开车族也发现,鱼水路新增了掉头区,减少了车辆绕行;双鹤路路口将直行车道改为左拐车道,早高峰缩短了5分钟,分叉口增设的绿色导流岛,不仅美观,还提升了城市形象。

  联动优化,打造绿波出行体验

  咸宁大道沿线业态丰富,高峰期堵点众多。为实现多点共治、联动增效,咸宁交警在优化单个路口信号灯的同时,通过联动控制相邻路口信号灯,打造绿波带路段。

  咸宁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民警袁震解释,交通流复杂多变,单个红绿灯优化只能解决“点”的问题,从“线”和“面”上宏观考量,才能系统解决交通拥堵。经过系统优化,双鹤桥、丹桂桥、新二号桥关联的6个路口,在高峰和平峰时段实现绿灯联动放行,与其他路段形成畅通的绿波带。

  “绿波带”通过合理设计信号灯时间差,增加车辆连续遇到绿灯的概率,减少停车次数。目前,咸宁主城区已形成书台街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周边区域、银泉大道沿线、双鹤桥—丹桂桥—银桂桥绿波放行区域。

  高德地图实时数据显示,新的配时方案实施后,咸宁大道路口拥堵指数下降26.4%,平均车速提升29.9%,车辆排行长度减少约300米。

  持续优化,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早晚高峰自动延长绿波时长,旅游旺季智能调节放行节奏,网友戏称它为"会呼吸的信号灯",背后隐藏着AI智能等很多“黑科技”。上班族刘女士实测显示,礼让行人+单次等待即可8分钟穿越城区核心段。目前,银泉大道等三大绿波区已成型,淦河水韵与智能交通相映成趣。

  交通优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为确保信号灯配时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咸宁交警还建立了长效监测机制,通过AI分析实时车流根据交通流量的动态变化,灵活、适时地对信号灯配时进行再优化,不断巩固和提升交通优化成效。这场交通优化行动,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出行体验,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