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社会新闻
三代人接续守护一碗“匠心茶”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4月28日 14:47
2025年04月28日 14:47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28日电(王登府)4月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草木葱茏,茗茶飘香。来到毗邻351国道的五峰汲明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一座富有特色的茶旅驿站,掩映山间。在驿站中心位置,有一面彩色浮雕墙,记录了公司的发展历史。除了此起彼伏的茶园,若隐若现的步道,还有楠竹、浮雕、瀑布、吊脚楼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

汲明茶业公司茶庄园中的小景。

伴随着一辆辆旅游大巴驶入,游客们一边品茶,一边聆听茶文化,一边欣赏着茶园风景。汲明茶业负责人梅元红介绍:“公司现已建成集茶叶文化长廊、土家吊脚楼茶空间、体验采摘园、手工制茶体验坊、茶叶品种展示园、全智能化茶叶加工观光车间、汲明茶品茗展厅等综合型茶文旅融合示范园,可给游客带来丰富而独特的茶文化体验。”

  从一个传统的茶厂,到一座茶商文旅综合体,汲明茶业公司和主人梅元红走过的是一路风雨历程。

  梅元红1977年出生于远近闻名的茶叶村——五峰镇水尽司村,父母亲都是朴实的茶农。大专毕业后,他回到故乡,从茶叶加工、茶叶制作、鲜叶收购、销售助理等,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去尝试、去探索。2008年,乡镇企业改制,摩拳擦掌的梅元红拿出所有积蓄,盘下了当时的北山门茶厂,成立了汲明茶业公司,开始艰苦创业。

  在几年时间内,汲明茶业实现年产茶叶20万斤,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逐步实现梦想的梅元红没有忘记身边的父老乡亲,他牵头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98户,带领乡亲们发展优质茶园,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送物资、发肥料、改善基础设施,以真诚赢得了茶农们的广泛赞誉。

梅元红手工制茶。

  2012年9月,因企业生产厂区属于县级大型水库淹没区,需整体搬迁,他毅然拆除旧厂房,在五峰县城附近的汉马池村新建标准生产车间3500平方米,引进先进生产加工设备、检测设备。2014年初,汲明茶业公司在全县率先启动“柴改电”工程,为茶产业环保先行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头作用。

  在管理上,梅元红不仅注重产品的色泽、香气、滋味及汤色,更关注茶叶的安全健康,在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加工等环节都制订了严格的标准,还购置了高标准的农残检测设备、农产品追溯系统,进一步强化了对鲜叶和干茶成品的双向监测。

  早在2014年1月,汲明茶业公司就成立了研发部,聘请茶叶专家坐镇指挥,他亲自带领公司研发人员多次赴四川、广西、安徽、浙江、福建等产茶大省考察,研发新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新产品汲明毛尖“上善、若水”系列、红茶“渔洋宜红”系列,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肯定和好评。

  而今,走进汲明茶业公司生产车间,一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干净、整洁,充满科技感。汲明茶业副总经理王桂蓉手持平板电脑,手指轻点,即可精准控制茶叶生产的速度、温度等,实现全过程自动化和可视化生产。王桂蓉介绍,公司2023年底投资650万元定制了这个全智能化生产车间,以前的生产线每天可加工6000斤鲜叶,全智能化生产线产能直接翻了一番,且仅需3名工人。

汲明茶业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科技赋能,茶旅融合,梅元红带领汲明茶业在不断探索,永不止步。他说自己生在茶乡,长在茶乡,总觉得有一种责任和使命在不断提醒自己,一刻也不敢歇步。他说:“我们家祖孙三代制茶,我也见证了三代人制茶的变化。”

  从1977年爷爷在人民公社制茶,到父亲在乡镇茶厂当厂长,再到自己接手发展壮大汲明茶业,梅元红都亲眼见证并参与。“爷爷那个时候都是手工制茶,用木桶子,烧柴,到父亲有了低矮的平房,铁制的机械制茶,再到如今,我们企业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年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梅元红回忆这一段历程,充满感慨。

  变化的是时代和岁月,不变的是匠心和初心。梅元红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三代人共守一碗茶,努力打造百年茶企。在汲明茶业有限公司的茶旅融合展示基地,“离百年老店还有52年”一行大字格外耀眼,梅元红说,在五峰茶旅融合大背景下,做强茶叶品质和茶叶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他和公司还有很多事要做。(完)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