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10日电 (周钰 齐航)“三大精神不仅是精神旗帜,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7月8日,宜昌市弘扬三大精神宣讲走进远安,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甘子东以“弘扬三大精神凝聚支点建设强大精神力量”为主题进行宣讲,为远安县栖凤城发集团的80余名干部职工呈现了一场有思想、有温度的精神盛宴。
连日来,远安县以弘扬“三大精神”为主线,以“理响沮畔”理论宣讲品牌为抓手,通过文艺展演、基层互动、红色研学等多元形式,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转化为带着泥土芬芳的“乡土语言”,有力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沮水河畔深度扎根。
文艺宣讲聚人气
“鼓点敲开七月天,三大精神记心间……”6月30日,在河口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文艺汇演上,民间艺人彭作军原创的湖北大鼓《踔厉奋发勇向前》,一开场便吸引了众人目光。鼓点清脆悦耳,如珠落玉盘;唱词通俗易懂,似拉家常一般娓娓道来。
“大别山的火种永不灭,抗洪的堤坝筑心间,抗疫的暖流汇成河……”彭作军将三大精神的内核巧妙融入乡音乡韵之中,让500余名村民听得如痴如醉,孩童们也跟着鼓点摇晃身体,现场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我们要让红色精神从书本走向田间地头,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肌理。”河口乡党委宣传委员王磊说,“这些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让秧苗更壮、水渠更通、笑脸更甜的活养分。”
屋场课堂凝共识
“这些精神可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咱们党员拿双脚在田埂上量出来、用肩膀在急难中扛起来的!”近日,在鸣凤镇双利村农家小院的屋场下,以弘扬“三大精神”为主线的析事“鸣”理主题宣讲正在火热进行。
村党支部书记黄维华操着浓郁的乡音,把防汛抗洪时党员突击队在齐腰深洪水中背老人的惊险场景、防疫期间卡点帐篷里彻夜不熄的值守灯光,都揉进了话语里:“大别山精神是党和群众十指相扣的连心结,抗洪精神是党员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铜墙铁壁,抗疫精神是‘我先上’的无悔誓言!”
理论宣讲的“春风”吹进了乡村,也拂过了城镇社区。在东庄坪社区,“薪火课堂”知识竞答现场气氛热烈,“抗洪精神如何转化为社区防汛的实战力量?”“抗疫精神对新时代小区志愿服务有哪些实践启示?”一个个紧扣民生的问题抛出,党员群众争相抢答,思想的火花在互动中碰撞交融。
“我们依托全镇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主阵地,通过‘理论宣讲+互动竞答’‘屋场会’‘田间课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弘扬‘三大精神’理论宣讲和学习实践活动。”鸣凤镇党委宣传委员李双骏介绍说,将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先进人物力量,重点培育“乡贤宣讲队”“青年先锋团”,通过分众化宣讲、场景化授课、多样化互动,推动弘扬“三大精神”宣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共鸣”转变。
红色研学浸润初心
在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红色教育基地,以“弘扬三大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的宣讲研学活动让60余名党员干部沉浸其中。
“从鄂豫皖苏区的星火燎原,到长江岸边的众志成城,再到疫情防控的逆行出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赓续。”宣讲员的讲述如纽带般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要做三大精神的新时代传人!”掷地有声的号召,激励着在场党员干部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岗位担当的实际行动。
瓦仓党内政治生活体验馆中,沉浸式的场景还原让当年起义的硝烟仿佛在眼前弥漫。参观者在与革命岁月的“隔空对话”中,重温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歌,对红色精神蕴含的信仰伟力与时代价值,有了愈发清晰深刻的感悟。
“这次红色研学让我触摸到了精神的温度,更找到了前行的坐标。”茅坪场镇青年干部杨丹表示,将以此次研学为新起点,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三大精神根植心田。
从田埂阡陌到工地车间,从文艺舞台到教育课堂,远安县“理响沮畔”理论宣讲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实践,正将三大精神淬炼成凝聚发展合力的“精神密码”。下一步,远安将持续深化宣讲模式创新,构建“常态化学习+分众化传播”双轮驱动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沮水两岸薪火相传,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不竭的动能。(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