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2日电 (可依)“祖先的玩意儿传到今天,生旦净末丑样样齐全,花脸的脸谱千姿百态,武生的打斗最是精彩……”近日,远安县“桃花岛之夜”文化嘉年华活动——“戏韵风情”远安花鼓戏专场,三位“90后”远安花鼓戏演员以戏歌《粉墨人生》点燃全场,近千名观众齐聚一堂,在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感受非遗独特魅力。
聚光灯下,演员们活力四射、朝气蓬勃;幕落灯熄,掌声渐歇,演员们汗泪交织。“流多少泪,出多少汗,有多少心酸多少感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万个故事唱在里面……”这不仅仅是一句歌词,更是他们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原本带娃来纳凉,结果被台上这群表演远安花鼓戏的孩子们吸引住了!没想到他们年纪轻轻就能把花鼓戏演得这么好!”刚刚看完传统花鼓戏《挂画》的戏迷张大爷感慨道。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花鼓戏的传承脉络,正通过“人才接续、活态创新、数字赋能”的三维路径,书写着非遗保护的当代答卷。
远安县花鼓剧团现有12位戏曲青年演员,平均年龄仅27岁,现均为远安花鼓戏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花鼓戏剧《送友》中,远安花鼓戏青年演员易明灏饰演梁山伯一角,唱腔婉转悠扬,眼神灵动而富有神韵,身段行云流水,将“梁山伯”的痴情、善良与儒雅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节目创新融入书童“四九”及其女伴“银心”的古典舞剧情,并搭配其他古典舞表演,将远安花鼓戏与古典舞有机融合,打造出一场流光溢彩、妙趣横生的视听盛会。
“表演时经常会收到一些长辈戏迷的表扬,也会收到许多小朋友的欣赏惊叹,这些反馈都让我更加坚信,我们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易明灏说。
为传承与发扬远安花鼓戏,远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远安花鼓戏在研究、创作、宣传演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2014年,远安与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开展“院团合作定向委培”模式,目前,已成功培养12名远安花鼓戏接班人,为花鼓戏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创新方面,远安花鼓剧团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多元路径,力求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桃花岛之夜”文化嘉年华活动的舞台上,现代戏《探女婿》以诙谐幽默的剧情为载体,巧妙融入新时代农村的生活变迁与精神风貌,鲜活的人物表演和生动的情节设计,把当代农民的乐观向上的劲儿和生活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1998年出生的远安小伙徐鹏飞在《探女婿》中饰演“张大强”一角,用优美动听远安花鼓戏声腔唱出了乡村治理基层工作中的喜乐愁盼,引得观众笑声连连,直夸“这群演员们演得太绝啦,把乡村生活里的那些事儿都演活了!”
“只有不断地把花鼓戏唱到百姓身边,唱到群众心中,才能扩大戏曲影响力!”徐鹏飞说到,“送戏下乡最忙的时候,剧团一天要表演2-3场,累了就在村委会的角落休息。”
2024年,远安启动花鼓戏唱腔记录保护工作,“我们建立了非遗数据库,让文化基因永久保存。”远安县非遗中心主任游荣亮介绍。目前,远安县数字化平台已收录花鼓戏经典剧目视频20余部,收录6名远安花鼓戏传承人音频、视频各40余个,以及上千张与花鼓戏相关的图片资料。
近年来,远安县花鼓剧团佳作频出,剧目《嫘祖与黄帝》获宜昌市第五届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艺汇演一等奖;《吴大挖塘》摘得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暨楚天群星奖、第九届屈原文艺奖;《远安情——花鼓韵》获第一届宜昌艺术节“文华奖”;《吴大擦鞋》入选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剧目《沮水风流》获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入选剧目”奖等。
夜幕下的公园,戏韵悠扬,掌声不断,在桃花岛生态湿地公园的露天舞台上,《粉墨人生》以深情旋律唱出戏曲人的坚守与传承;新编戏曲舞蹈《送友》将传统戏曲元素与古典舞蹈语汇完美融合;《梨园水袖》节目中,演员们如行云流水般的袖舞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这群“90后”远安花鼓戏传承人正用创新诠释担当,使远安花鼓戏的青春之花悄然在新时代绽放。(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