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5日电 (刘莉莉 陈雅岚)武汉市政府新闻办9月25日举行“聚焦推进美丽武汉建设”主题新闻发布会。会议发布了“十四五”时期,武汉市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武汉有着百湖之市和千园之城的美誉,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织,武汉的湿地占市域面积近1/4。如何将拥有千万人口的武汉市,打造成生态宜居的湿地花城,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介绍,“十四五”时期,武汉市从长江大保护、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系统开展美丽武汉建设及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将“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作为推动“三个优势转化”的重大战略之一;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作为“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重大举措之一。
“五年来,我们坚决抓好长江大保护,‘江城’和‘百湖之市’名片更靓了。”张朝辉介绍,“十四五”时期,武汉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新双十行动”,93家沿江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长江、汉江武汉段1842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到位,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优良并达到Ⅱ类。
作为中部工业重镇、武汉唯一重化工区,青山区正在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据青山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雷敏介绍,近年来,该区全面完成沿江19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28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深入开展“清废行动”,清理长江岸线各类固废22万余吨。曾经“码头林立、砂石遍地”生产岸线,蝶变为“岸上见江、江上见滩、滩上复绿、青山绿水蓝天再现”生态岸线。
“经过绿色低碳转型,武钢有限累计投入154亿元实施135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永久关闭3座高炉,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固废不出厂’”。雷敏表示,历经整治,青山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增长,GDP连续跨越800亿元、900亿元,迈上了千亿台阶。
硚口作为武汉传统老工业基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污染治理与产业转型。在土壤环境治理方面,硚口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保持100%。“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是数据的达标,更是市民群众的切身感受。”硚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红兵介绍,“十四五”以来,硚口以“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为目标,构建了“两带四园十廊百景”的生态格局,建成了综合公园5个、口袋公园及街头小景64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65%,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0%。昔日的工业“锈带”蝶变成为宜居宜业的城市“绿带”,城市综合管理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4.15%。
水清岸绿,人水相亲。如何与水相处,是每一个武汉人刻入骨子里的印记。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可以让市民有更多亲水乐水的地方。武汉市水务局交出了一份答卷。“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完成黄家湖三期、龙王嘴四期等13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0.5万吨/日,全市总处理能力达545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0.9%以上,再生水利用量突破5亿立方米,利用率保持在30%以上,成功入选全国再生水重点利用城市。
“这些数据乍看或许有些‘距离感’”,但每一组指标里都藏着这座城市的‘生态密码’”。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王赤兵介绍,自2020年起,武汉启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聚焦“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规划实施生态江滩、碧道贯通、节点提升等16个重点项目。曾经的工业码头杨泗港,如今变身为开放亲水的景观平台;汉口江滩的生态护岸,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打卡地”。“这些变化,正是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理念的生动注脚,真正实现了‘水岸融合、还江于’民。”
其间,武汉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江豚回归江城”计划,“微笑天使”频现长江武汉段,稳定形成三个江豚种群。至2024年末,武汉市水质优良湖泊数量达到51个,其中,东湖水质从上世纪末的劣V类大幅提升到目前(2025年1-9月)的Ⅲ类。
环境的治理,也带来了空气质量的提升。“十四五”期间,武汉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全面推进美丽武汉建设的重要方面,牢牢抓好“减排”这个牛鼻子,聚焦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路径,坚持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今年1-8月,武汉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2.9%;8月份甚至实现了100%的优良率,创下历史最优水平。
“一张蓝图管全域,三条主线提品质。”“十四五”时期,围绕美丽武汉建设,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部门编制完成《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武汉市“北峰、南泽、中都会”的总体格局。据武汉市自然资源总督察吴立群介绍,“三条主线”分别指对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的品质提升。在生态修复方面,以江夏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例,该项目以废弃矿山修复为切入点,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结合,打造成为“4A”级文旅景区,实现了由“卖石头”向“卖风景”的转变。
2021年,武汉市提出建设“湿地花城”。历经五年发展,现在的武汉,不仅是一座湿地之城,更是一座花漾之城。今年,武汉在全省率先编制《武汉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实施沉湖、涨渡湖等重要湿地修复项目11个,完成小微湿地示范建设50处,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湿地管理平台。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郑忠明介绍,“十四五”期间,武汉累计新改建各类公园443座。全市公园总数达1024座,成为中部地区首座“千园之城”,全市建成绿道总里程达2426公里,滨水绿道占比60%以上。
“春赏樱、夏看荷、秋品桂、冬观梅”,花漾江城。据悉,来武汉赴一场鲜花之旅,成了网友们每年的一大期待。(完)
![]() |
【编辑:裴春梅】